文曲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湖北·黄岗·武穴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武穴市 申报日期 2007

 

  流行地区

 

  文曲戏是流行于赣、鄂、皖三省边界的一个有名剧种,以其清新婉约而引人入胜。

 

  “坐唱”

 

  文曲戏的前身是“坐唱”。这种“坐唱”在江西的九江、瑞昌、都昌、湖口叫做“文词调儿”、“曲子”;湖北黄梅、广济叫做“调儿”、“曲子”;安徽的东至、宿松叫“儿家腔”、“文南词”。

 

  1980年江西进行民间曲种普查时,取“坐唱”的清雅简洁、清新婉约之意,并鉴于《德化县志》“夜话亭改清音亭”的记载,且考虑与“南昌清音”相呼应,于是将这种坐唱曲种定名为“九江清音”。但这个称谓并没有深入民间,很多艺人并不知道“九江清音”是何物,仍然使用民间的旧称。这种坐唱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到1940年后逐渐衰落。

 

  文曲戏是在1914年前后,由湖北艺人在坐唱基础上学习汉剧的分行与表演,汲取汉剧音乐并配上锣鼓登台演出,创造出了改剧种。并且由黄梅、广济传入我省。文曲戏的前身“坐唱”传入我省的时间更为久远。

 

  上个世纪九江县的文曲戏

 

  上个世纪九江县的文曲戏活动十分活跃,全县先后有业余文曲戏剧团30多个,九江县文工剧团曾经在德安、瑞昌、南昌和湖北黄梅等地演出过《宝莲灯》、《白蛇传》等剧目,座无虚席。1976年改团创作了文曲戏《情深如海》,被选为江西赴京调演节目,同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放了节目录音。1980年该文工团更名为“黄梅戏剧团”后,文曲戏随之销声匿迹。

 

  发源于湖北黄梅。流行黄梅、广济等地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区。原系“文曲坐唱”,辛亥革命后,吸收采用汉剧的道白和击乐等,搬上舞台。曲调有文词、南词、平板及多种小调。剧目有《衲?w衣》、《居豹下山》等。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音乐上进行了搜集整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