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bjⅳ-1 所属地区 北京·西城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市艺术研究所 申报日期 2006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他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至明万历年间,其流布区域便从苏州逐步扩展到全国数省。昆山腔已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其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最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昆曲剧目有:《鸣凤记》、《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义侠记》、《玉簪记》、《风筝误》、《十五贯》、《桃花扇》、《长生殿》,另外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思凡》、《断桥》等。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戏曲的发展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走下坡路。到上世纪中叶,昆曲已呈衰败之势。新中国成立后,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由于《十五贯》在全国产生的广泛影响,促使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同时,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回到昆曲表演舞台。虽然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目前全国的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