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诗赋闲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bjⅳ-4 所属地区 北京·大兴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大兴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诗赋弦”是目前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方民间小戏。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中国曲艺志》、《大兴县志》等书记载,“诗赋弦”创始于1880年曾经产生上百个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目和民间杂区小调的音乐特色。诗赋弦是在“十不闲”莲花落基础上产生的,保留了由民间杂曲小唱向戏剧过渡的演变过程的风貌。以它独特的地方民间特色,曾在大兴、房山、固安、涿州等地产生广泛影响,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到目前为止,大兴区开展活动的“诗赋弦”剧团仅有三个,以西里河村“诗赋弦”剧团为主。从事诗赋弦演唱、伴奏等活动的人员近百人,能够演出的完整剧目有10余个。年龄老化,平均60余岁。传承困难,濒临灭亡。

 

  在音乐上,“诗赋弦”参照诗词歌赋的规律,将唱词写成长短句,按“联”演唱,表演时按“调”分“联”,曲牌不一,句数不等,但每联都有固定的句数,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唱词有长有短,韵脚协调动听。现存“诗赋弦”曲牌31个。其曲调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单弦、西河大鼓、莲花落的曲谱,又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诗赋弦”特有的曲牌。“诗赋弦”曲牌具有明显民歌成分,不少的曲牌中使用“哎嗨哎嗨呦”、“依呀那呀嗨”、“那呀依呀嗨”、“那哈嗨”等民歌常用的“垫字”,行内人士自己总结“诗赋弦”演唱是:“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诗赋闲是研究曲艺、戏曲及其演变过程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诗赋弦”的整个活动中都充满地方民间文化底蕴,包含了众多民俗色彩,具有重要民俗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