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bjⅳ-3 所属地区 北京·朝阳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市文化局 申报日期 2006

 

  源于山陕梆子腔,清代先后传入北京、直隶、天津等地,逐渐演变,直至清道光年间形成,流行于冀、津、京、以及鲁、豫、晋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曾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等,直到一九五二年才定名河北梆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高腔、京剧的影响。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表演细腻。河北梆子生腔苍劲悲壮,旦腔高昂激越,净腔粗旷豪放,丑腔戏噱跳跃。念有韵白、京白之分,但不用“上口字”;唱腔属板腔体,主体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上六板、二六板、留板、锁板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梆子等,在现代戏中还加入了西洋乐器。

 

  河北梆子于清同治、光绪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从清咸丰、同治年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京盛行。起初唱词发音杂用山陕音调,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杨韵谱的奎德社以后,逐渐改用北京语音。

 

  名男角有梁宗旺(达子红)、田际云(想九霄)、吴毓顺(小茶壶)、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杨宝珍(杨娃子)、薛因久(十二红)、魏连升(小元红)。女角有赵佩云(小香水)、王莹仙(金刚钻)、李桂云等。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到四十年代末,河北梆子已衰败不堪,几乎濒临灭绝。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植下,河北梆子才真正获得了新生。保留剧目有《蝴蝶杯》、《王宝钏》、《拜月记》、《窦娥冤》、《大刀王怀女》、《火烧裴元庆》等。现在,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河北梆子也出现衰落的局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