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Youl,《最后的(比特币)晚餐》(The Last (Bitcoin) Supper)图片: via CoinDesk 你是一名在互联网大潮中创业致富的百万美元级艺术品收藏家吗?你手中拥有大量现金并想开始艺术品“买买买"之旅吗?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广大艺术品经纪人眼中的“独角兽"了。经纪人库塞拉(Kucera)曾告诉我们:“你可能在密林中发现他们,但却很难‘驯服'他们。"像比尔·盖茨(Bi...
一座简易“木塔”在浇上柴油点火之后迅速陷入火海,消防探测器立刻感应到火苗和烟雾并将信号传送至控制室,声光报警系统迅速鸣警,火源所在地的细水雾灭火系统应声启动,一场火灾在10秒钟左右即被扑灭,火源所在房间内的文件甚至都没有损毁。 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平台——安徽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厅里,针对古代木质结构建筑消防安全进行的一次预演,展示了中国火灾科学...
一座简易“木塔”在浇上柴油点火之后迅速陷入火海,消防探测器立刻感应到火苗和烟雾并将信号传送至控制室,声光报警系统迅速鸣警,火源所在地的细水雾灭火系统应声启动,一场火灾在10秒钟左右即被扑灭,火源所在房间内的文件甚至都没有损毁。 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平台——安徽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厅里,针对古代木质结构建筑消防安全进行的一次预演,展示了中国火灾科学...
一直以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叉腰撒尿的“小尿童”市标雕像深受数百万游客的喜爱。日前,该国有关部门将对这一珍贵雕像进行彻底检查,旨在证明其是否为原版真品。图为布鲁塞尔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尿童雕像。图片来源:法新社/西斯卡·格雷穆尔普里兹。 这尊高约 60 厘米(约为 23 英寸)的小雕像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喷泉内,自十七世纪早期建成伊始曾多次受到侮辱,因此比利时有关部门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用复制版...
为了让同学们在紧张的课业之余能放松一下,脱离书本,丰富课外知识,8月4日起,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和上海科普基地联合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小小法布尔”暑期科技体验夏令营活动。来自上海市各个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子女30余人次参与了本次夏令营。通过参加此次夏令营活动,同学们可以补充昆虫、天文、无线电、瓜果蔬菜、菌菇等相关知识,学会思索生命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以及生命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同...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向贵州当地老人了解苗族鼓藏节 上世纪80年代,在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的工作中,专家搜集到当时的北京民歌尚有万余首,而如今,会唱一个叫卖调的人已经成为传承人。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戏曲,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尚有368种传统戏曲剧种,2013年已下降到286种,以一年超过一种的速度在消亡。现存剧种中,有74个剧种仅有一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濒临消亡。 ...
秦俑修复保护现场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了兵马俑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兵马俑中最为神秘独特的“绿脸俑”,就出土于二号坑。出土10余年来,彩绘“绿脸俑”始终没有“卸妆”,这有赖于科技保护手段的探索和创新。 秦俑如何“活”起来 中德联手“定格”彩绘之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3个兵马俑陪葬坑,共有8000多个陶俑,其中2000多个已出土。“考古资料表明,秦俑原是通体施彩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
通过充分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使其在考古学原则下发挥作用,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近年来在全国多个文保重地开展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敦煌,他们不仅记录了莫高窟的美丽壁画,还在浙大将其重建。2014年,在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集中了初唐精美雕像和壁画的莫高窟第220窟,按1∶1的比例尺寸原模原样地重建。走进复制窟,关上门,灯光掩映之下,四面俱是色...
仰韶文化研究近百年来,大量自然科学方法被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中,从农业到手工业、从自然环境到人地关系……结合不同的科技考古手段,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科技考古在仰韶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了哪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科技考古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展现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考...
现代科技让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具箱里有了更多工具,为文物保护工作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红外热像探测判断文物状态 主要应用在文物表面探测中,是唯一一种可以将热信息瞬间可视化,并加以验证的诊断技术。目前,红外热像探测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检测露天大型建筑、石窟、土遗址等毛细水的隐匿状况以及对文物保护维修效果的测评。 激光清洗恢复古建风采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文物表面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
这几天,济南成了大蒸笼,有凉气的地方成了“风水宝地”。随着越来越多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既能在课本之外学到知识,还有免费的凉爽空间,让家长们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既省钱又省心的寓教于乐方式。记者走访济南多家博物馆和科技馆,发现在参观之外,很多人来此休闲纳凉,而且不仅仅只是带孩子的家长。 三伏天一到,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正式启动了“烧烤模式”。很多市民发现,在这样的酷暑天气里,与其闷在家里吹风扇和空调...
3D打印技术修复文物 用激光扫描仪对巨型石块进行扫描分析 日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历时8年,顺利竣工,以“金碧辉煌”的面容重新与游客见面。其修复工作极为复杂,专家工作队首次将一些国际先进的现代科技运用到修复中,在高温潮湿环境下的彩绘造像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先进的现代科技越来越受瞩目,如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清洗、3D打印技术、...
6月16日,首期“科技考古·宁波讲坛”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研究员和袁靖研究员分别作了《五谷的传说和考古证据》与《科技考古的思考及应用——以动物考古学为例》两场精彩讲座。来自宁波全市文博系统的文物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参与宁波考古项目的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派宁波基地的科技...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前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后 6月的大足,虽未能让人感受到“海棠香国”(宋人沈立《海棠记》)弥漫山间的阵阵馨香,但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却在历经8年的修复后重现妙容,不禁令人赞叹其“金碧辉煌、震心耀目”。作为集宗教、艺术、文化、科学价值于一身的文化遗产,这场修复工程的竣工成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座雕凿于南宋时期的千手观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