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宝”还原历史
2015-08-03 08:54:15 来源:浙江日报 已浏览次
通过充分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使其在考古学原则下发挥作用,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近年来在全国多个文保重地开展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敦煌,他们不仅记录了莫高窟的美丽壁画,还在浙大将其重建。2014年,在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集中了初唐精美雕像和壁画的莫高窟第220窟,按1∶1的比例尺寸原模原样地重建。走进复制窟,关上门,灯光掩映之下,四面俱是色彩绚烂、质地古朴的壁画,让人如同置身大漠黄沙,能亲手触摸穿越千年的历史遗存。这些壁画由一台专门研发的仪器在莫高窟拍摄下来。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的色彩与质感,科研团队花了很多功夫,在搭建好墙壁后,又细致地重建了地仗层——用泥土和白灰等材料附在木板上,随后再贴上宣纸,在上面喷绘壁画。
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像,贴金彩绘遗存丰富、雕刻精美,又残碎严重,整理难度较大。在以往的整理中,通过文字描述、拓片、线图、照片等常规方式采集信息,遗漏较多。2013年开始应用浙大研发的多图像高保真3D建模技术后,对造像进行360度无死角的影像采集,实现了将造像“搬进”计算机的工作,使考古记录工作者能够长期、持续地观察文物,增补记录。在此基础上,就专业观察中关涉造像雕凿、装銮、重装等复杂信息的关键部位,再进行标点、高清微距拍摄,在拍摄高清细部数码图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增补、拓展遗迹信息的记录。
2015年5月,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考古工作组到达西藏阿里,在托林寺开展壁画与彩塑的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西藏地区的壁画绘制颜料中有种特殊的物质叫“牛胶”,可以增加颜色的黏着力和持久度,也起到保护壁画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牛胶透明光亮的特性逐渐得到凸显,在墙壁表面形成一层亮膜,给拍摄造成很大难度。浙大专家成功解决了壁面反光问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采集成果。
在浙大还有一个被冠名为“文物急诊室”的实验室,内有一台“天眼”装置——8米直径、108盏LED照明灯、40个摄像头,外加一个无氧屋,它的功能是全程精确数字化记录考古发现的过程,并实现出土文物无氧存放。李志荣经历过很多这样的现场——出土的文物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便迅速碳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桐庐中国最古老的玉石加工厂遗址现场提取过来的土方和巨大的木箱就被送到这里,专家们可做好准备,然后再“探宝”。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