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金(1115-1234) 通高28.3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9.8厘米 1980年北京市丰台区乌古伦元忠夫妇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葫芦形。子母口,束腰,曲流,曲柄,柄上有系,平砂底,盖顶为环形纽。通体施青釉,釉质淳厚,近足处有开片现象。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此墓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
唐(618-907) 通高6.5厘米,口径17.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子母口,盖微隆起,直壁,圜底。底面满釉,有十多个支烧痕。盖缘刻凹弦纹一周,盖面满刻牡丹纹。胎色灰白,胎质细腻,釉色青中泛黄。盒为唐代最流行的梳妆用品盛具。越窑在今浙江余姚、慈溪、上虞一带,唐属越州,故名。汉代始烧,历两晋、南朝至唐代,成为南方著名青瓷窑,唐、五代至宋初的越窑,以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和刻花图案精美而负盛名...
隋(581-618) 高13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直口,短颈,丰肩,鼓腹,饼足。肩部有四系。腹部刻仰莲瓣纹。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釉面有细小开片纹。胎体较厚,呈灰色。湘阴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汉代始烧。
金(1115-1234) 高4.2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6.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浅腹,圈足,足脊无釉。内外施青绿釉。盘心刻团花牡丹纹。胎体呈灰色,釉面莹亮,釉层较厚,有气泡。
金(1115-1234) 高7厘米,口径7.6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折沿,直口,束颈,鼓腹,平底,下承以三兽足。通体施青釉,釉面光洁莹润有大开片,造型小巧别致。
宋(960-1279) 高22.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6.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小口,折沿,短颈,丰肩,直壁下收,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黄绿釉,施釉不及底。腹部刻折枝牡丹纹。胎体呈浅灰色,胎质细腻。
宋(960-1279) 高7.2厘米,口径20.2厘米,底径5.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脊平削无釉,有窑渣痕。内外施青釉,碗内刻双鹤翔于云中,一鹤衔草,一鹤衔信札。釉色青绿,胎质细腻呈灰白色。构图巧妙,纹饰饱满,刻花有浮雕感。为耀州窑精品。
宋(960-1279) 高5.1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收口,丰肩,鼓腹,圈足,足脊无釉。口沿下刻覆莲瓣纹,并划出筋脉。内外施青釉,口沿下有开片,釉层澄澈。胎体轻薄,造型精巧,是一件别具一格的文房用品。
宋(960-1279) 高2厘米,口径10.1厘米,底径2.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八角形。折沿,浅腹,卧足,向下突出一鸡心形。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盘心印团花纹。釉面澄澈,玻璃质强,布满开片。
宋(960-1279) 高8.3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5.6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斜直壁,小圈足,足脊无釉,有窑渣痕。内外施青绿釉。碗内壁模印花纹,内心为菊花,内壁为缠枝菊纹,外壁刻菊瓣纹。浅灰色胎,釉层较厚,有气泡。
五代(907-960) 高8.4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8.6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折沿,深腹,圈足外撇。裹足垫烧,底部有五个条形支烧痕。内口沿刻凹弦纹一周,内心刻划一对首尾相逐的鹦鹉,构成团形图案。釉色青绿,莹润似玉。出土时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图注壶放置在碗内。
五代(907-960) 通高8.4厘米。托高8.1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5厘米,杯高4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盏荷花形,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一圈支烧痕。托盘荷叶形,内起托座,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托盘内刻划花卉和小蜜蜂。盏托施青釉,釉质纯净,色调青翠,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是五代越窑秘色瓷...
五代(907-960) 高5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斜直壁,圈足,足脊无釉。内外施淡青色釉,釉面温润,胎质细腻。耀州窑创烧于唐,宋金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质量在北方民用青瓷之中属于上乘,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五代(907-960) 高13.8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8.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碗式口,束颈,鼓腹,圈足。裹足支烧,足上有六块支烧痕。腹部凸雕三层仰莲瓣纹。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质浅淡透亮。其做法是将敛口碗去底保留圈足,卧于罐直口内,粘合而成。
东汉(25-220) 高28.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侧为铺首衔环耳,另一侧有铺首而无环。口沿及肩部施青绿色釉,釉层不均匀。口沿及颈部刻划水波纹,肩腹部饰有三组多道弦纹,下腹部有明显的旋坯痕。胎呈灰色,露胎处由于氧化作用而呈红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