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名称:西晋青釉羊 类别:瓷器 年代:西晋 文物原属:西晋时期日用瓷器 规格:高13.5cm,长15.0cm,宽11cm. 简介:羊呈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两肋刻划羽翼。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此种器物自三国至东晋都有烧造,但东晋以后的制作较为粗糙。它的用途是作为随葬的冥器。羊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羊形青瓷成为一时风尚。 ...
名称:青釉堆塑人兽纹罐 陶瓷造型:罐 年代: 三国(吴) 规格: 高46.4,底径15.3厘米 简介:青釉堆塑人兽纹罐为随葬明器。顶部堆贴有楼阁、鸟兽、肩部和腹部堆贴龟、狗、鹿等并刻画有龙纹。腹部堆塑龟驮一碑,碑面刻有“永安三年”等二十四个字。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为吴主孙休的年号。此瓷器罐形体高大,结构复杂,制作精细,采用模印、堆贴、刻画、镂雕等装饰技法,显示出三国吴...
名称: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年代:东汉 规格:高34、铣距14、于距12.2厘米 简介:越窑青釉绳索纹罐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错排列的绳索纹样。通施青釉,釉面光润,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现代瓷器水平。它是东汉晚期瓷器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过渡的一个标志。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
名称:青釉甬钟 年代:春秋 规格:高34、铣距14、于距12.2厘米 简介:青釉甬钟为仿青铜器编钟的造型,饰有云雷纹、连珠纹,胎质坚硬,外施薄釉。原始青瓷从商代始烧,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瓷器的烧制技术更加娴熟,质量明显提高。此器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藏。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度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体的原料,这一...
名称:青釉弦纹豆 13.5×14.6×19.6厘米 年代:商 类别:陶瓷,瓷器 简介:青釉弦纹豆,原始陶器。平口,唇外凸,假腹,喇叭形圈足。瓷器上面为一浅盘,腹部饰凸弦纹六道,其间刻以曲线和圈点纹组合纹样。胎质灰黄,坚致细密。施深褐色釉。光洁莹亮,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江西青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工。胎质灰黄,坚致细密,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是研究江西商代中国瓷器文化的一件珍品。
名称:清雍正粉青釉尊 类别:瓷器 年代:清雍正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瓷器 文物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 清雍正粉青釉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外底采用釉下五彩工艺之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
双鱼洗是南宋、元朝龙泉窑烧制的名品之一。此洗之基本造型为折沿、斜弧腹、平底、直足,在洗内底装饰有采用堆贴或凹印两条鱼纹,故得此名。 如图所示,这是笔者收藏的一件元朝龙泉窑粉青凹印双鱼洗。该洗高3.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5厘米,折沿宽1.3厘米。折沿微翘,唇沿较厚,斜弧腹,平底,直足,足墙矮宽,施粉青釉,器足无釉。洗内底中间凹印鱼纹两条,噘嘴翘尾,逆向而游,灵动如活。 ...
【名称】北朝青釉莲花尊 【类别】瓷器 【年代】北朝 【文物原属】原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陪葬品 【文物现状】1948年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
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尺寸:高28.3cm;底径9.7cm 简介: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 这件五管瓶,较之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的各式五管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兼具了器形更为规整,工艺更为精美,施釉更为厚润淡雅,品相更为完好四大优势。 瓷器盖刻菊瓣纹,以一结子石...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
直口斜肩,施青釉,扁圆腹,下有三兽首足。腹背有夔龙提梁,肩部一端贴兽首形流,流为浅孔,与器腹不通,纯作装饰,另一端贴饰一兽尾与之对应。圆形顶盖子口,半圆形钮,周围饰有两周“S”形纹。口沿至肩部划有重复的水波纹,其间以五道弦纹相隔。纹样繁而不乱,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巧,仿同形铜器,形象逼真。 真正成熟的青瓷于东汉晚期出现。这种青瓷首先发现于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青瓷通体施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
龙泉窑位于浙南,创烧于北宋,质优在南宋,元代大发展。元龙泉产品虽无南宋之精美,但因国内外销售量极其巨大,成为龙泉窑器满天下之兴旺时期。本文介绍的这件龙泉窑粉青釉内外划花贴四鱼盆,就是近年在农村征集的传世品,一件600年前的日用瓷器能在民间代代相传,一直用到现在还基本完好,实在是个奇迹。 此盆高10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15厘米,粉青釉,带边棱板沿。盆内壁模印一周波浪纹,盆底中央模印旋浪纹,...
墨盒是文人雅士为方便书写,将预先磨制好的墨汁,装在固定的容器里加上丝绵,出行时随身携带。一般认为,墨盒从民国开始出现,主要为铜墨盒。其实从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中,已发现我国先民用小青铜器具盛装墨汁,以方便携带,随时可用。 笔者收藏了一件明代粉青釉褐彩窑变瓷玄武纹墨盒,长13厘米,宽9厘米,高7厘米。墨盒造型奇特,整体为龟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盒盖,表面有凸印龟背纹饰,中部塑有一条盘踞的三角头...
水注又名砚滴,是文房用具之贮砚水器。两晋时浙江地区瓷窑烧制有兽形、蛙形、龟形等水注,而这只五代青釉水注的奇特是多么像现在人们想象和议论中的“飞碟”(见图)!不由不使我们敬佩古代制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仅用一只直径约14厘米的五瓣口碗,在碗的内口覆合拱盖,盖上置以圆短管为流,开三角形孔为进水口,并在盖上贴饰铺首作美化,整器(除圈足外)施以青釉,一只简约、丰满、扁平而状若“飞碟”的水注即展现在人们...
笔者于数十年前收藏有一批剥釉的隋瓷,其中有一件“丰城窑青釉印花敛口碗”。此类严重剥釉的陶瓷器,早年在闽北基建、修路、山上开荒、砖厂取土时常见,多为其山民以为“不吉利”所毁损。该碗出土于邵武市水北镇砖瓦厂劈山取土现场。高4.5厘米,口径12.8厘米,圜形平底,厚唇弧腹,造型敦实厚重。胎体较为厚重坚硬,为江南所出青灰色胎,胎土细腻,剥釉处见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或叫护胎汁。该碗在造型艺术上美观大方,口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