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18 所属地区 辽宁·盘锦·大洼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大洼县 申报日期 2006 高跷秧歌也叫“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
遗产编号 bjⅲ-4 所属地区 北京·密云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密云县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蝴蝶会”是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因其通常随走会队伍进行表演,也被视为一个会档。流行于北京密云县卸甲山、康各庄、尖岩、古北口河西、八家庄等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据传说,“蝴蝶会”起源于元朝初年,就已知材料证明在密云已流传二百多年...
遗产编号 bjⅲ-5 所属地区 北京·丰台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丰台区王佐镇政府 申报日期 2006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 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
遗产编号 bjⅲ-6 所属地区 北京·海淀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海淀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扑蝴蝶”就是清末起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带流传至今的一个民间舞蹈项目。据史料记载,“扑蝴蝶”的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传至北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海淀扑蝴蝶源于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上的一支民间歌舞,此舞被后沙涧村一个叫李五的...
遗产编号 bjⅲ-7 所属地区 北京·宣武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宣武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宣武区白纸坊地区的“白纸坊太狮老会”,成会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后几经兴衰,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经由白纸坊地区两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共同出面,重整太狮老会,名称为“广安门里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胜会”,李、陈二人先后出任会头。陈为原清工部火药...
遗产编号 bjⅲ-8 所属地区 北京·宣武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宣武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佘家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沿用至今。 五斗斋高跷秧歌会原称“万...
遗产编号 bjⅲ-9 所属地区 北京·怀柔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怀柔区渤海新镇政府 申报日期 2006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
遗产编号 bjⅲ-10 所属地区 北京·通州区 遗产级别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通州区?t县镇政府 通州区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两条通州的运河龙灯在结束厂甸庙会的演出后,日前“光荣退休”,被请进国家博物馆“颐养天年”。 通州区县镇的运河龙灯是特有的传统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般龙灯的龙头为圆形,而县运河龙灯的龙头为方形。 这是因为通州是京...
遗产编号 bjⅲ-11 所属地区 北京·门头沟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门头沟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的“中心合义童子大鼓老会”,是在1934年由村里开白灰窑的李福旺等十几户出资成立的。其传承脉络比较清晰,由发起到现在打大鼓的会员传承了六期,打锅子(花钹)会员传承了八期。 童子大鼓在走会时,队伍的排列顺序非常讲究,大...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陕西·西安·临潼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安市临潼区 申报日期 2007 距离古鸿门遗址不远处的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长条村里,失传多年的“十面锣鼓”古调,在现年已70岁的金炳文(右三)老先生的传授下,又重新敲响了。村民们用这种方式庆祝村里的“长条十面锣鼓古调搜集委员会”成立一周年。 长条村原名朝阳寨村,年久取其谐音,...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陕西·西安·周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安市周至县 申报日期 2007 《牛斗虎》的概况及分布区域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陕西·西安·周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安市周至县 申报日期 2007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坷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陕西·咸阳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咸阳市 申报日期 2007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陕西·咸阳·乾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咸阳市乾县 申报日期 2007 起源于明朝,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陕西·宝鸡·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宝鸡市眉县 申报日期 2007 高跷赶犟驴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眉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全县辖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人口31万,是一个以粮果渔为主的农业县。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景色秀丽,著名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避暑胜地、张载纪念馆等名胜古迹均位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