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锣鼓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陕西·西安·临潼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安市临潼区 申报日期 2007

 

  距离古鸿门遗址不远处的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长条村里,失传多年的“十面锣鼓”古调,在现年已70岁的金炳文(右三)老先生的传授下,又重新敲响了。村民们用这种方式庆祝村里的“长条十面锣鼓古调搜集委员会”成立一周年。

 

  长条村原名朝阳寨村,年久取其谐音,朝念做了长;加上村子曾因古时避战乱迁居了一次,村形逐渐变成长条状,所以改称为现名。

 

  长条村距离秦朝末年项羽军营驻扎的古鸿门只有二三公里,当年各个军寨都有助阵锣鼓队,两军对垒时,这种历史上最早的军乐队则敲锣打鼓,以示助威。长条村现今流传的“十面锣鼓”古调相传就起源于那个时候。只是一般的助阵锣鼓队是打鼓意为出征、鸣锣则是收兵,而长条村流传的十面锣鼓调则是连敲锣带打鼓,迷惑敌军,以期大胜。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三折呼”。

 

  解放前后,长条村的“十面锣鼓”古调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后来失传多年。去年,为了搞好“一村一品”,长条村民将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挖掘整理古调,年轻人也乐意继承这份特殊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农闲时节,老人、新人口传心授,这一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搜集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