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海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辽宁省海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辽宁·锦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 申报日期 2006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甘肃·兰州·永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甘肃省永登县 申报日期 2006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江西·吉安·永新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永新县 申报日期 2006 江西省永新县地处赣西南,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盾牌舞是流传在永新的一种民间舞蹈。据永新县志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明朝就可“供习武防身用”,由此演化出的盾牌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盾牌舞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的场面,由男子集...
遗产编号 ⅲ―11 所属地区 山西·临汾·翼城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翼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
遗产编号 ⅲ―12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
遗产编号 bjⅲ-2 所属地区 北京·延庆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延庆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延庆的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古老的民间花会成为了传承历史的重要纽带。根据明朝嘉靖《隆庆志》的记载,延庆地区的花会活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到了清朝见诸于史书的记载则更加详细。旱船,即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民间花会形式。“延庆旱船”植根于地方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
遗产编号 ⅲ―15 所属地区 甘肃·兰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
遗产编号 ⅲ―16 所属地区 浙江·杭州·余杭区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申报日期 2006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
遗产编号 ⅲ―17 所属地区 湖南·湘西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
遗产编号 ⅲ-18 所属地区 湖北·宜昌·长阳自治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清江中游地区土家族非常独特的一种歌舞。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古时就有“击鼓以悼哀”、“其众必跳”的风习。 “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
遗产编号 ⅲ―19 所属地区 西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
遗产编号 ⅲ―19 所属地区 四川·甘孜州·巴塘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四川省巴塘县 申报日期 2006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
遗产编号 ⅲ―20 所属地区 云南·迪庆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
遗产编号ⅲ―20所属地区西藏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西藏自治区申报日期2006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