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的漆木架鼓、商代的提梁铜壶、唐朝的三彩俑……360件(套)文物藏品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上集中亮相,许多文物是第一次离开故土,首次进京展示。 本次展览汇集了中国19个省(区、市)的49家考古所、博物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360件(套)藏品,以时代为轴、以美学和哲学为线展开叙事,其中许多藏品从未在收藏地以外的地点展览展示。 据文物专...
吴越王母亲生前用的大型香薰、清朝杭州画家章采的西湖全景通景屏、战国时的水晶杯……明天,“一普成果展·我最喜爱的十大文物展”将在吴山脚下的杭州博物馆开幕,展品共400件。 这次大展酝酿了5年。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这是建国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历时5年结束。杭州市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97家,可移动文物366862件...
“5·18国际博物馆日”将至,作为今年主会场的北京,将推出一份大礼——“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今日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成果斐然,体现在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文物遗存,水下考古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考古不断深化等方面,但1996年以后,再没有举办过全国性的考古成果展。 此次“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汇集了19个省(市区)的4...
记者从9日举行的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将于18日亮相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近400件藏品将为观众集中展现我国考古事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1996年以后,我们再没有举办过全国性的考古成果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本次展览汇集了19个省(区、市)的49家考古所、博物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近400件藏品,...
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为配合山西省重点工程太焦客运专线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当地文物部门对太谷县、武乡县、襄垣县等铁路沿线各市县的文物点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勘探工作自2016年12月底开始,勘探面积170万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古遗址3处,古墓葬数百座。2017年3月初,根据勘探结果,考古人员对勘探发现的古遗址和古墓葬进行发掘,包括太谷桑梓村南畛...
4月12日,经过两天的评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5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7年来,该奖项成为考古界公认的“奥斯卡”,这次的入选项目也是2016年度我国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当今考古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史前考古发掘成果显著 与往年相比,今年入选的项目呈现许多新特点。...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全省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文物65万件套,还有许多文物收藏散落在民间。这些得天独厚的文物遗存,承载着优秀文化和历史信息,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金色名片”,是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丰富的文物资源...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日前一系列成果发布、总结表彰后圆满落幕。从普查工作报告及数据公报看,这项由国务院统一部署、历时5年、覆盖广泛的文物资源调查项目,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又一次文博领域基本国情国力的大盘点,也是有史以来我国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首次全国性普查。成立3600余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个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
记者从鞍山市政府获悉,日前,鞍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鞍山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历时五年,鞍山市共普查登记可移动文物676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件/套。 据介绍,普查范围是鞍山市辖区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驻鞍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各时代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资料图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4月7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次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了我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如何?普查是如何进行的,如何确保数据真实?如何更好地利用普查成果惠及社会公众?近日,《中国文物报》记...
日前,云南昆明官渡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官渡区博物馆开展。本次普查工作,官渡区共完成登录上报可移动文物857件,其中珍贵文物29件。展览为期一个多月,市民可免费观展。 据了解,官渡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物和遗存,史前时期有螺峰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发现的古滇文化墓地有大耳村(子君村)古墓群、羊甫头古墓群等,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此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
图为云南大学向加文·孟席斯代表彦﹒赫斯顿颁发捐赠证书。云南大学供图 3月24日,30余箱关于著名航海家郑和的研究成果从英国伦敦漂洋过海抵达郑和故里昆明,入藏云南大学图书馆。这些是英国郑和研究学者加文﹒孟席斯的毕生研究,他全部捐赠给云南大学,包含81册图书和3万页研究资料。 加文·孟席斯曾是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指挥官,一直致力于研究郑和舰队在全球的航海活动。他运用自己丰富的航海知识对郑和...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提取出水文物 新华社记者 李 贺 摄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兵败四川,曾经把大量金银财宝沉入江底。这个传说是否属实?究竟有多少金银财宝被沉入江底?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通气会上获悉,今年1月开始发掘的江口沉银水下遗址目前已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张献忠江口沉银”证...
唯有让当地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保护古村落 古村落保护并非只有封闭起来“绝对保护”这一单一方式,还可以用互联网思维与精准扶贫模式,让村民享受到发展成果。古村落处于封闭状态,缺乏人气,往往更容易凋敝,也让其应有的文化传承意义被打折扣。长此以往,不但保护效果难以保障,也背离了保护的初衷。古村落的“绝对保护”,其实就是指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注重简单保存作为实体的古村落形态,而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周代和汉代作为鲁国的都城,是1961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国故城田野考古工作已有70 多年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77-1978 年山东省博物馆进行的全面勘探和试掘,此次工作,基本搞清楚了城址形制、布局和主要遗存的年代,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011 年以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了考古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