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家族墓园经过3个月的发掘,日前考古工作获得重大成果,埋藏地下四百多年墓园露出真容。 汤显祖家族墓园内,已发现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2座,包括汤显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汤显祖及其后辈的墓葬。此外还出土墓志铭6方,以及明清时期的三处附属建筑遗迹。通过对文献记载和墓园中墓葬布局的考证,汤显祖墓葬的位置也基本得以确认。 汤显祖是江...
8月25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成果展”全景展示馆正式上线,今后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观赏海昏侯国出土的文物。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全景展示馆采用全景展示的形式,将“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成果展”搬上网络。 据介绍,游客登录海昏侯官方微信趣味海昏栏目中的海昏展览、海昏侯官方微博、南昌汉代海昏侯国...
日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申遗文本(预审稿)如期报送国家文物局,这标志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前期,余杭区政府和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开展了《申遗文本》编制,7月初完成初稿后,一方面由良渚遗址管委会组成专门班子进行校核,管委会班子成员三审三读,工作人员逐行逐字认真校对;另一方面,由省文物局牵头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申遗文本》进行了论证评审。...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技术部工作人员马叶桢(右)和同事在给我——黄色毛残片“治疗” 经过3个月“康复治疗”后的黄色毛残片——现在的我 经过修复基本恢复原貌的泥塑家族成员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是:九天游龙金丝牡丹花团锦簇黄马甲。是不是觉得很厉害?咳咳,好吧说实在的,其实我现在的名字是黄色毛残片。我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修复台上...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河北省文物部门了解到,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完成了新区中期发展区200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和确认各类文化遗存79处,其中新发现44处。 2017年4月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完成了雄安新区中期发展区200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和确认各类文化遗存79处,其中新发现44处,并科学进行分类分级,为下一步新区建设提...
在考古发掘中,墓志的发现,是考证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物证。昨天,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对一合明代墓志的研究成果,墓主人严世茂为明代扬州有一定名望的地主乡绅,他真诚守信赢得众人点赞,撰写墓志的赵鹤等人均为明代扬州本地有名望的文官。严氏墓志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扬州地区明代社会状况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也填补了史料空白。 考古发现明代墓志 严氏先祖从浙江迁居扬州 去年,邗江区杨庙...
为进一步提高杭州大运河遗产拱宸桥的遗产监测水平,为拱宸桥的保护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针对其要素遗产价值、特点和保护要求,2016年4月开始由运河综保中心联合浙江省古建院等单位,开展拱宸桥遗产专项监测研究。监测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监测方案设计,第二步进行现场周期性监测(监测周期为5年)。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研究编制,《拱宸桥文化遗产监测方案》和《拱宸桥周期性监测实施方案》于2017年3月底通过...
“南通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6月30日在南通博物苑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观众络绎不绝。主办方决定,展览暂定延展一个月,至8月底结束。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市各级普查办共采集、登录文物27900号,计63172件/套。 此次展出的180余件文物中有不少是首次与市民见面,例如明德化窑马蹄杯、明青釉莲瓣纹孔明碗、...
17日,“妙手呈金——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展,首次展出该馆修复的近200件青铜器,全面展示了常见青铜器病害、修复原则方法、工艺和技法、典型修复案例及修复人员的工匠情怀,让观众大开眼界。 该馆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原武汉市文物商店移交的传世器物,受年代久远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器物已严重残破、变形、锈蚀,有相当一部分损毁极为严重,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已无法体现。 本着“保护为主...
7月20日下午,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在大方岳第召开了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病害监测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 会议听取了杭州聚代科技有限公司关于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病害监测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汇报,在对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报告进行详细评估后,双方对工作思路及工作方向进行了沟通,确定了监测对象和工作范围,梳理并解决了规划走线上的冲突。 会议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在课题...
7月18日,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五项社会活动之一——《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自治区博物馆开展。 当天,馆内展出了丝绸之路新疆段出土且经修复保护后的精品文物共130余件(包括壁画、纺织品、金属器、文书等),通过图片与实物对比、文字介绍、视频播放等方式,讲述它们在文物修复人员手中“旧貌换新颜”的过程。由于很多文物是第一次走出“深闺”,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展。 ...
为进一步展示我国古建筑保护成果,传播古建筑保护工作理念,弘扬中国古建筑艺术之美,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共同举办“聚焦建筑之美”系列展览之“守望家园——中国古建筑保护成果影展”在宁波月湖群星展厅展出,用摄影语言记录古建筑之美,传播古建筑保护成果。 本次展览以中国古建筑保护成果为主题,既有反映恢弘大气的整体造型,也有表现精巧细致的内部展示;既有整修前后的对比照片,也有展现艰苦...
为了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自6月16日起,赫章县举办了主题为“夜郎文化圣地”的赫章文物图展和赫章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果图展。 举办此次成果展旨在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展示夜郎古国蕴藏的璀璨、优秀的历史文化,使赫章县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努力为赫章实施“历史文化兴县”战略,打造“文化名城”提供文化支撑。 ...
6月底的北京城滚滚热浪,步入圆明园却顿觉清凉。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可惜150多年前的浩劫,让“万园之园”损毁殆尽。 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3次大规模考古。园区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米陆地面积,目前只发掘完成5万平方米。但即便如此,也已发掘出5万多件(片)文物。 这些文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圆明园还有哪些沉睡地底的未知之谜? 带着这些问题,封面新闻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