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时期的成人瓮棺墓 供图/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2016年北京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获悉,今年北京共有13个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开展,发掘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是去年的两倍多。其中,在城市副中心考古中发现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的瓮棺葬,这是北京首次发现成人瓮棺,其规模也是国内目前已发掘的翁棺葬中最大的。 今年是北京文物考古丰收年:7万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是去年的两倍,通州副中心考古发现的千...
东汉多室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图 陶仓楼 陶鸡 昨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以来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数月以来,文物部门2000余人参与考古,勘探总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发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汉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千余古墓纵...
东汉刀形单室砖室墓及随葬品 通州区在战国时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县故城内发现了一条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142个足球场大的文物勘探面积里“藏”着万余件文物和1092座战国到清代的古墓……这是记者午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部,区域面积达906平方公里。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称“副中心”)以及北...
“要动土,先考古。”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文物部门从全国挑选了2000余人参与此次考古勘探,共完成100多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相当于142个足球场。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场考古“大会战”的成绩单。不仅出土了战国至清代文物万余种,还发现汉代古城遗址,证明副中心所在区域早在2000年前就已是宜居之地。 考古 2000人地毯式探查 ...
据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北京文博”报道,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发现大量战国遗存 “要动土,先考古。”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文物部门从全国挑选了2000余人参与此次考古勘探,共完成100多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相当于142个足球场。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场考古“大会战”的成绩单。不仅出土了战国至清代文物万余种,还发现汉代古城遗址,证明副中心所在区域早在2000年前就已是宜居之地。 ...
记者26日从山西省古建筑协会获悉,该协会对山西王莽岭景区新发现的古城址进行首次考察认为,王莽岭古城址即是战国时期魏国长城的遗存。 据山西省古建筑协会专家介绍,位于陵川县王莽岭景区中部,两道“城墙”沿两侧沟崖分布,墙体修筑就地取材,主要用石灰岩片石垒砌而成,墙底宽约4米,残高0.5至2米,纵剖面呈梯形,现场仍可看到500米左右的残址。 在两道“城墙”间有一片高地,当地群众称为“烽...
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发现了战国至清代墓葬千余座,以及汉代城址、汉唐窑址、各类陶器等文物。北京市文物局官员11月24日表示,已经对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24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以上信息。 今年2月至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考古机构、2000余名考古队员,对...
24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16年2月至9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此次考古工作共发掘战国-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8眼、道路3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
除了太原、临汾、运城原来山西这么多地方都有长城!昨日,山西省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山西省历代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按照这个《通知》,我省8市40县(区)共4276处长城遗存目录一览无余,包括名称、位置及年代等详细信息,呈现了山西古长城的"家底". 大同数量多晋城年代早 本次公布的长城信息包括:长城所在区县、名称、具体位置、所属时代、文物保护级别、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
玉,石之美也。中国人自古尚玉,正所谓“君无故,玉不去身”。从古至今,玉被各个时代的人们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在战国时期,玉更被视作“美德”的象征,诸子百家崇玉、王孙贵族爱玉,佩戴美玉成为一种风尚。而据史料记载,战国七雄中,楚玉为玉中之最。而在出土的战国玉器中,造型柔美的玉器大多都是楚玉,专家称与楚人爱美有关,也反映了独特的楚玉文化。 上世纪70年代,在长丰县杨公公社发现的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葬...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亡羊补牢”典故发生地——河南省信阳市楚国国都城阳城址保护区内新发掘两座被盗的战国中期楚墓,出土镇墓兽,漆木器、陶器鼎、壶、浴缶,青铜器车马器和兵器等随葬品,进一步丰富了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 据了解,此次发掘的两座墓葬,相距10米左右,墓葬形制大体相同,出土遗物也具有相同特征,年代亦应相近,皆位于城址东南部的郭楼村南地,紧邻淮河,处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外约25...
10月27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与考古现场保护”项目与“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16、M18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 与会专家通过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现场考察了保护修复后的文物,经质询讨论后,一致认为两个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方案完成了保护修复工作,提交的保护修复报告和档案编制规范,资料齐全,达到了预期目...
新发现的岩画 新发现的岩画 近日,酒泉市肃北县文物工作人员再次在大黑沟岩画点以北约2公里处发现大量岩画。根据所刻制的方法、内容及自然风蚀等情况分析,和首次发现的大黑沟岩画属同一年代,时代为战国至汉代。 能够辨认清楚的岩画有60余幅 这次发现的岩画分布凌乱,共发现11处,14组,单体画面60多幅,都能够辨认清楚。画面多采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陡...
刘比建手持楚漆器作品《仿古九连墩十弦琴》 2002年出土于枣阳九连墩2号墓的战国漆木十弦琴,通体涂漆,上绘纹饰,是迄今所见先秦至西汉时最精美的古琴之一。今年8月,知名楚漆器工艺师刘比建与湖北省博物馆合作,历时两年“复原”该琴。日前,《仿古九连墩十弦琴》与全国其他23件工艺美术作品一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记者昨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刘比建楚漆器作品捐赠仪式”上见到《仿古九连墩十弦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