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记者来到河北省黄骅市瓮棺葬群现场时,考古队员们正在进行挖掘工作。从今年5月开始,在这一带出土的“瓮棺葬”引起了众多考古专家的注意。 据现场考古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发现的瓮棺葬群遗址位于黄骅市城区西北部,毗邻郛堤城,其中儿童葬区位于郛堤城西北300米处,成人瓮棺葬区位于郛堤城西北200米处。截至目前,共发掘儿童瓮棺葬107座,发掘成人瓮棺葬6座。经鉴定,出土的瓮棺及随葬品均为战国时期器...
近日,市文物局派出专业人员对天章水岸国际二期工程项目的一处战国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了解,该古墓是一座外椁内棺的竖穴土坑墓葬,四周有椁木侧板,由于年代久远,墓主人尸骨已经不复存在。经过挖掘清理,出土青铜鼎、青铜剑、箭头、陶器等器物30余件。此次墓葬出土铜器之多以及精美程度在阜阳市都是比较罕见的。为了以后墓葬复原展出的需要,墓葬残余的椁木及棺板也全部运往博物馆进行保护性处理。 ...
河北省黄骅市今年5月首次在郛堤城遗址附近发现瓮棺葬后,经过几个月持续发掘,目前已发现瓮棺葬超过110座,墓葬形制与规模均为全国罕见。 考古发掘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内以瓮、盆等陶器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棺葬。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骅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已发掘儿童瓮棺葬107座,成人瓮棺葬6座。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由于2000多年来河道挖掘以及自然环...
现场图 河北省黄骅市今年5月首次在郛堤城遗址附近发现瓮棺葬后,经过几个月持续发掘,目前已发现瓮棺葬超过110座,墓葬形制与规模均为全国罕见。 考古发掘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内以瓮、盆等陶器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棺葬。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骅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已发掘儿童瓮棺葬107座,成人瓮棺葬6座。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由于2000多年来河道挖掘以及...
9月23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带领国家文物局长城专项执法督察组就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落实长城保护管理职责情况对宜君战国魏长城进行实地督察。省文物局副巡视员齐高泉、督查与安全保卫处处长王金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张进、铜川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耀东、铜川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温高社、宜君县县长曹全虎、宜君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娜等陪同。 督察组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宜君战国...
9月18日,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大勇村蓬下自然村挖出六件青铜器。廖敏摄 9月18日,中新网记者从江西吉水县官方了解到,该县近日新发现6件青铜器。经当地文物部门初步推断,该批青铜器的制造年代应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近日,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大勇村蓬下自然村村民余仕在平整土地时,挖出6件青铜器。了解情况后,当地文物部门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测。 据江西省吉水县博物馆馆长叶翔说,这6件...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有一枚珍贵的战国晚期的三孔布,长7.4厘米,宽3.5厘米,这种布币铸量极少,流通区域狭窄,故很难发现,极为珍罕。 三孔布是战国晚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即今河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邯郸为赵国都城)。该币形制特别,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并有明显外廓,首部及两足皆有一圆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国最早的带有纪重或纪值铭文(铢或两)的钱币,对后世影响很大。该币按背文分...
8月19日,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获悉,战国古琴“漆木十弦琴”成功复原,沉寂几千年的古乐器再次发出美妙音乐。 据了解,“漆木十弦琴”于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中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琴之一。 记者看到,复原的“漆木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板微翘,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弹奏出的音声悠远、绵长。 此前,湖北...
战国时期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以及湖南南部的广大地区,普遍使用原始瓷,特别是江、浙、赣一带,更为盛行。它们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比西周和春秋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江、浙、赣一带的原始瓷,胎成灰白色。山西侯马、浙江绍兴富盛和萧山茅湾里出土的原始瓷碎片,经测定:胎内Fe2O3和TiO2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侯马1.97、1.25;富盛2.12、1.18;茅湾里1.68、0....
据《劳动报》报道,记者昨天从嘉定区独家获悉,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嘉定区普查办在古猗园内,发现汉代铜鼓、战国时期佩剑等重要文物。专家考证后发现,这两件文物可能为嘉定籍清代名臣李锡秦所有。尽管相关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补充,但两件文物精湛的工艺和保存之完整,让所有人赞叹不已。 清代名臣平叛时获得铜鼓 据嘉定区博物馆原文保部主任金蓉介绍,这面铜鼓直径50厘米,高30厘米,重25千...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昌邑市博物馆从馆藏出土的瓦当中整理出战国至秦汉瓦当数十种,现就挑出的部分战国瓦当与同仁共同赏析、探讨。 瓦当即筒瓦之首,有半圆和圆形两种,有的瓦当造有“瓦”、“当”字样,故此得名。其作用为庇护屋檐,挡板瓦间隙,也可为装饰之用。 关于瓦当的种类...
滕铭予,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个人履历 1982年1月,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1年7月,...
品鉴专家:张宝舰(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委托人:王先生 这是我几年前收藏到的一件带钩,根据自己了解的收藏知识,觉得这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这件带钩的特别之处在于非常厚重,造型精美,上面错金银的工艺很精细,请专家老师给予点评。 专家鉴评: 这件带钩是一件战国时期的藏品,造型是较为常见的琵琶型。表面为错金银工艺,虽然大部分已经磨损,但是从细微之处还是可以看到。由于带钩...
瓦当是一种粗陶制品,在生产砖瓦的作坊里生产,用来挡住雨水,使之不进入屋顶,保护房檐的椽木。瓦当比不上日用陶器工艺严格和精细。不晶莹,不华美,只有粗糙的灰暗颜色,但能经受风吹雨打。中国古典的民族建筑艺术有层次、有转折、有起伏。每一座房屋,每一个院墙都有成百上千的椽头,每一个椽头上有一个瓦当镶嵌在上面。朴素的造型、优雅的图案,整齐划一地横列起来,整个建筑立刻增加许多艺术气氛。这些瓦当像灰色的珠链,它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