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东安芦洪发掘一处东晋墓地,长沙青少年宫发现古城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2014湖南考古汇报会”上公布了湖南考古多项“年度惊奇”。同时,该所2014年首次进行水下考古调查,令湖南水下考古实现“零的突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介绍,2014年该所在东安芦洪发掘了一处东晋时期的墓地,出土了纪年砖、青瓷、砚、镇纸及其他相关文物。另外,平江、蓝山等地也发掘了这个时期的墓葬。这些墓...
双峰县印塘乡四湾村东南三座花塘古墓遗址。据省文物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该墓年代为南朝。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的岩画群。 2014年12月25日,长沙市青少年宫建设工地,考古人员在对古城墙进行挖掘。 “天书”原是苗文石刻和岩画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海拔1100余米,地势险峻,层峦叠嶂,景色宜人。村西是高耸入云的观音山,一条小溪从山上向东流下。沿溪两岸,考古专...
日前,记者从江苏省文物局了解到,2015年,江苏考古学家将对江苏境内水域进行摸底考古,探寻埋藏在太湖、洪泽湖等湖底的“水下宝藏”。茫茫水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秘密?我国水下考古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难点?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东方庞贝”泗州城,经过三年多的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古泗州城遗址范围。图为2014年12月在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泗州城遗...
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日前建造完成,并在重庆下水开始试水。 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的停靠码头,记者见到了我国第一艘建造完成的水下考古船,白色的船体上印着中国考古的中英文,虽然并不庞大,但内部构造一应俱全。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该船为500吨级,最大排水量为960吨,长56米、宽10.8米、设计吃水2.6米,准载30人。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是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可连续航...
10月28日,“中国考古01”船结束了在河北唐山东坑坨沉船遗址的考古任务,返回青岛港进行维护保养。11月5日,“海疆万里行记者团走进‘中国考古01’船”活动在青岛团岛码头拉开帷幕。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实地走访了“中国考古01”船,了解它的保养维护工作。谈及下一步的考古计划,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表示,今年中国考古01号将不再进行水下考古工作。 梁国庆告诉中...
考古学家给人的第一映像往往是背绑登山包身着迷彩服,手里拄着登山杖还时不时拿出地图指南针。然而与地面考古不同的“水下考古”,对许多人来说则更为神秘,甚至有人会将“沉船打捞”和“水下考古”概念混淆。 昨天,中国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的活动借着第四届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的热潮,在宁波市北仑区中国港口博物馆正式召开。这次论坛的召开不仅让港口文化节显得更为多彩,同时还给不熟悉“水下考古”的人上...
中国水下考古队不久前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日前被文物部门认定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但是否为致远舰还有待进一步的鉴定。 负责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的丹东港集团副总裁宋沛然告诉记者,考古人员日前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这艘沉船已被证实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暂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中国第一艘专业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于28日驶离河北唐山海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表示,这是河北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首个大型考古项目,所研究的沉船对于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国的造船史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和海上贸易等具有重要价值。 今年10月初,“中国考古01号”抵达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对唐山东坑坨海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水下考古活动。据调查,唐山东坑坨海域发现了两艘古代沉船...
我国水下遗产保护工作经过27年的发展,机构布局日益完善,专业队伍日趋壮大,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记者从正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水下考古项目已经有约70个。 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16日至18日在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中国港口博物馆举行。博物馆专门设立了“水下考古在中国”的专题陈列。这是我国水下考古主要成就首次对外展示。观众可以看...
“大家可以看到,水下考古队员们正在‘小白礁I号’中布设摄像头,并进行着水下记录和水下测绘工作。这名考古队员正在将沉船文物提取到蓝色塑料筐中。”在刚落成开放的中国港口博物馆中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展区内,讲解员正通过模拟画面为参观者娓娓道来水下考古的作业场景。 2008年10月,“小白礁Ⅰ号”被发现于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域,这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
在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我国第一艘专业考古船日前启动对晚清时期铜皮夹板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此项工作填补了河北滨海和环渤海水下考古的空白,对探寻我国北方古代港口的变迁沿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铜皮夹板沉船位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的东坑坨海域。早在2012年,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文物部门就在唐山沿海进行了走访调查,201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0月10日上午,在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我国第一艘专业考古船正式启动对晚清时期铜皮夹板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透露,此次水下考古是“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以来首航第二站,是在河北开展水下考古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战,填补了河北滨海和环渤海水下考古的空白,将对探寻我国北方古代港口的变迁沿革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铜皮夹板沉船位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
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抵达辽宁省丹东市甲午海战沉船海域,执行为期一个月的水下考古任务。据丹东市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久前丹东海域建造一处港区时,发现在淤泥覆盖3米处,有一处体积庞大的铁质物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表示,发现沉船的海域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发生地重合。当时,致远舰、经远舰、扬威舰、超勇舰4艘战舰于卫国...
记者今日获悉,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近一个月来,已在辽宁省丹东港海域续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至于所谓何物,仍在紧张有序的调查之中。 “中国考古01号”于9月4日在青岛中苑码头首航,首航任务是赴辽宁省丹东港海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工作。据了解,按照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对相关区域进行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