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宣恩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宣恩县 申报日期 2007 耍耍是盛行在鄂西土家地区的民间歌舞,据传“耍耍”原是从巫坛“还神”做法事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舞蹈,具有浓郁古朴的“撒野”风格,并带有“娱神”,“娱人”的性质,因此土家族人又称之为“喜乐神”。表演耍耍多为一男一女,也有两男两女,舞时男拿扇子,女握方巾...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利川市 申报日期 2007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
遗产编号 ⅲ-20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宣恩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宣恩县 申报日期 2007 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八宝铜铃舞 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来凤县 申报日期 2007 土家族摆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即重庆的酉阳县、湖南的龙山县、湖北的来风县。据考证,最早流行于酉阳县的可大、沙滩、老寨、酉酬、后溪等10多个乡。在那里的摆手舞成为土家人祭祀、节日喜庆娱乐的主要方式,摆手堂成为土家族人的主要文化舞台。摆手:土...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咸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咸丰县 申报日期 2007 地盘子”是咸丰县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流行民间时达百余年。其表演形式分为“双人地盘子”和“三人地盘子”两种。“双人地盘子”流行于尖山一带乡村,“三人地盘子”流行于水井槽、朝阳寺、罾沟、金银坝、燕朝一带民间,在水井槽、朝阳寺一带最为盛行。 清末民...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建始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建始县 申报日期 2007 安乐井“闹灵歌”热烈、明快、活泼,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分角色且歌且舞。陈生源因精于安乐井“闹灵歌”(跳丧)而闻名遐迩。 陈生源是建始县业州镇建阳村人,今年75岁。他从15岁起便从师学习跳丧、打锣鼓等民间艺术,秉性聪明,通过六十多年的唱念敲打,成为一...
遗产编号 ⅲ-25 所属地区 辽宁·锦州·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义 县 申报日期 2006 " 社火 " 亦称 " 射虎 " ,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推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
遗产编号 ⅲ-15 所属地区 湖北·襄樊·南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南漳县 申报日期 2007 南漳县为了保护文化瑰宝--端公舞,投资10余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将数位会表演的老艺人请到县城,整理排练,撰写剧本,并原汁原味地传授给专业文艺工作者,随后还将制成光盘向海内外推介。端公舞是流传在南漳县西南的巫傩祭祀舞蹈,所用的道具中包括“钺斧刀”、师刀...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湖北·孝感·云梦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梦县 申报日期 2007 《三节龙?跳鼓》舞,原名“太平灯”它在湖北仅见于云梦县的伍洛寺 镇,是极具地方风俗特色的龙、鼓舞。 每年正月十二,伍洛寺镇人纷纷走出家门舞龙跳鼓。这里的龙、鼓舞新 颖活泼,粗犷豪放。龙灯、皮鼓在人们手中上下翻飞,鼓声如雷,人声如潮, 舞出了火爆热烈的...
遗产编号 ⅲ-12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福贡县、泸水县 申报日期 2006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分支较多,流传于怒江大峡谷福贡县、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泸水县的“刮克”舞多以“生产舞”为基调,表现形式与福贡县“刮克”舞大同小异。 “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无伴奏踢踏...
遗产编号 ⅲ-13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福贡县 申报日期 2006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等县怒族村寨。“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外形似琵琶、三弦。达比亚舞即是以“达比亚”乐器名称命名的舞蹈。 达比亚舞以舞者边弹边舞为特征,有近百个套路,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怒族祖先不断迁徙的“第...
遗产编号 ⅲ-14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峨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流传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村寨。在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经常性活动。 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传入峨山,民国时期在全县普及。流传至今的花鼓舞作为...
遗产编号 ⅲ-15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元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 棕扇舞最...
遗产编号 ⅲ-16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德宏州 申报日期 2006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象脚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脚鼓的历史悠久,有关鼓和舞蹈的民间传说甚多,属于祭祀性兼欢庆性的舞蹈。作为当地傣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象脚鼓舞表现了傣族人民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热情坚毅的性格特点。 舞蹈由男...
遗产编号 ⅲ-17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陆良县、石林县 申报日期 2006 陆良县大三弦舞 弦舞时人数不限。男女两排对舞,男的拨弦引笛,女的击掌拍迎,队形变化复杂,以圆圈和方队为主。速度有快有慢,蹬脚有韧劲,收脚有弹力,蹬脚快,收脚慢,干净稳健,一进一退,起落有致,节拍鲜明,节奏感强。舞者随着音乐快慢和哨音的长短,可变化不同的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