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刮克舞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12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福贡县、泸水县 申报日期 2006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分支较多,流传于怒江大峡谷福贡县、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泸水县的“刮克”舞多以“生产舞”为基调,表现形式与福贡县“刮克”舞大同小异。
“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无伴奏踢踏刮克”两种。“其本刮克”是以类似琵琶的乐器“其奔”为伴奏的舞蹈;“无伴奏踢踏刮克”是以跺、擦舞步踏地为节的舞蹈。“刮克”舞约有70多个套路,有一步跺、扭摆跳、撒荞舞、赶熊舞、围猎舞、刀舞、盔甲舞、砍火山舞、种谷舞、栽秧舞、破板子舞、背水舞、吸烟舞、摇篮舞、野鸡找食舞、豹子甩尾舞、麦叶长舞、射箭舞等,内容十分丰富,生产生活、自然生物无所不包。其中,《米依刮走》意为“跳劳动生产舞”,再现了傈僳族刀耕火种的劳动生活全过程,找土地、砍火山、挖地、种谷、薅草、扳包谷、背包谷、丰收等一系列过程都以舞蹈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猴子豁拳舞》傈僳族语称“箭米要吾”,是表现山地庄稼成熟后,猴子偷包谷的情景,由猴子豁拳(定输赢)、拍手、扳包谷、梳头、找虱子、洗脸、喜翻身等多种舞蹈动作组成。《破板子舞》傈僳语称“塞角扒果皮哦”,意为“有力气的人破板子”,也是一套完整的舞蹈,表现选树、伐木、剖圆木、劈砍成块的全过程。这些套路比较完整,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目进行表演。
“刮克”舞的起源年代不详,民间传说是在播种季节为赶跑、踩死耗子精而跳的。地点多在广场和屋内火塘边。“刮克”由一人或数人站在中间,众人围圈而舞;“无伴奏刮克”是以踏地为节,男女老幼围成一大圈舞跳,动作豪放,情绪高昂,跳至高潮,一起欢呼“哇溜玛”、“霞溜玛”(意为跳得多和谐、多欢畅),表现出傈僳人的团结、豪迈的民族精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