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安徽·滁州·来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滁州市来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是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的曲调丰富多彩,抒...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安徽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申报日期 2006 肘歌、抬歌是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国最为鼎盛,属民间舞蹈谱系,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抬歌、肘歌的共同点是芯子均采用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并配以锣鼓和笙、箫...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安徽·芜湖·南陵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芜湖市南陵县 申报日期 2006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 (tan)、犭孔(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安徽·铜陵·铜陵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铜陵市铜陵县 申报日期 2006 流行于闽西龙岩适中、闽南南靖等地。竹马灯元代传入福建,成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群众所喜爱,龙岩适中竹马灯从人物脸谱、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上看,属于表现丰收喜庆迎宾的欢乐场面。全队共十人十骑,两个小生,一个扮书生手扶扇,另一个执令旗,各骑红...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安徽·池州·东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池州市东至县 申报日期 2006 东至花灯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旱船”等十余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主要灯种源于300多年前,有的植根于本乡本土,有的异地流入,表演形式各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安徽·黄山·屯溪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黄山市屯溪区 申报日期 2006 黎阳仗鼓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传说公元7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因此,《仗鼓》又叫《战鼓》,也称《得胜鼓》。 在民间,黎阳仗鼓一直被视为“神祉”一般,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山西·运城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运城市稷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在稷山县,花鼓有着...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山西·朔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朔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踢鼓秧歌在晋北地区是一项深为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在朔县、平鲁、山阴、应县、怀仁、神池、丰镇、集宁等县的乡镇最为盛行,当地大秧歌演员均能表演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最早起源于土著居民祭祀田祖以祈丰年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唐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以广场、街头小...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山西·阳泉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阳泉市平定县 申报日期 2006 平定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邻河北井陉、平山,西连(晋中)寿阳,南毗(晋中)昔阳,北接阳泉市郊区、盂县;面积1353平方公里,人口32万。境内青石成山,黄土为丘,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归属频变,汉初至宋置县,金、元、明、清...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晋中市寿阳县 申报日期 2006 “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借助于“鬼”傩的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表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中的一种“鬼”图腾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现今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山西·吕梁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吕梁市汾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汾阳,为山西千年古邑,乃三晋文化名乡。汾阳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交融地带,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历史悠久。人民尚武习...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山西·朔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朔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坐落在雁门关与外长城之间。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喜乐”是流行于朔州一带的民间歌舞曲艺形式。朔州“喜乐”最早是土著居民对付恶狼野兽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百姓对抗各种自然灾害的祭祀活动,唐宋时期成为禳神驱鬼还...
遗产编号 ⅲ-12 所属地区 山西·忻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忻州市原平市 申报日期 2006 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道具、舞蹈形式、演唱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 原平市位于山西北中部,北贾村位于原平城北十公里处。凤秧歌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见于清光绪六年。从最早可考的民间艺人李正环开始,至今已传到第六代。 ...
遗产编号 ⅲ-13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晋中市榆社县 申报日期 2006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东临左权、和顺,西连祁县,南毗武乡,北接太谷县和榆次区,四面通达,县内至今仍流传有霸王鞭、土滩秧歌、民间社火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 榆社霸王鞭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西晋末年,榆社人石勒不满西晋王朝统...
遗产编号 ⅲ-14 所属地区 山西·长治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长治市武乡县 申报日期 2006 武乡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腹部,属长治市管辖。“武乡顶灯”只出现在武乡县境内。“武乡顶灯”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歌伴舞”,形式典雅稀奇,表演洒脱粗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遗风。 顶灯在普通饭碗(木碗、瓷碗、塑料碗均可)的碗边转圈糊上各色纸,里边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