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连响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利川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利川市 申报日期 2007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乡民习惯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舞蹈动作诙谐、明快,深受群众欢迎,但因表演难度大,动作要求高而使习艺者不多。
“肉连响”的起源尚无文字记载。据本地老人潘招成(1918年生)、牟来群(1912年生)等回忆,二、三十年代,在利川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头上、手上、脸上涂满泥巴,双手活泼地拍打身体,沿街行乞,被人们称之为“泥神道”。解放前,“肉连响”只是一种行乞手段,表演的目的是为赢得主人的欢欣和同情,希望得到施舍。解放后,根据已有78岁高龄的“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对一群年轻师傅的言传身教,“肉莲响”逐渐成为土家族乡民欢庆丰收和活跃市场的民族民间舞蹈品类之一。“肉莲响”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揉进了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动作与韵味,并相应配上了“莲花落”的音乐曲调,唱词则由舞蹈者根据需要“见子打子”(即见什么唱什么)既编既唱,使之更加充满情趣和观赏者的现场互动情绪,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普及和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的民族民间舞蹈。
“肉连响”多为男子表演,表演场地不限大小均可,由于动作和声响关系密切,表演时只穿背心、短裤或者干脆赤膊上阵,既不需要道具,也不需要更多服装,所以极易为大多群众接受。它的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十几种。“肉连响”的表演生动、诙谐、活泼、自由。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的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 “肉连响”虽无唱腔、无伴奏,但口读简谱短而有特点,艺人根据演唱的需要,加上舌头弹动的声响伴奏,更增添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