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梁河县、龙陵县 申报日期 2006 梁河县舞蹈“蹬窝罗” 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动作风格大同小异。 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要的开始唱词,“蹬嘎”意为舞蹈,总称为...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澜沧县、双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景东县 申报日期 2006 “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是思茅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广为流传的自娱性民间舞蹈,遍布景东县每个彝族聚居及杂居的村寨,现已搜集整理43套,名称、跳法各异,特色亦不相同。 据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打歌”在当时已流传。“打歌”除“闪闪歌”等个别有严...
遗产编号 ⅲ-11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兰坪县 申报日期 2006 “搓蹉”为普米族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以四弦琴伴奏,领舞者拍击羊皮,起到击鼓伴奏的效果,因此又称“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啦井、金顶、石...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重庆·铜梁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铜梁县 申报日期 2006 道具舞蹈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重庆·北碚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北碚区 申报日期 2006 北泉板凳龙系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流传的以长条板凳为主要道具的龙舞艺术。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原始形态的板凳龙毫无装饰,一条四脚长板凳,三人操之,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伴着鼓点,以“套翻身”、“两边侧”两个简单动作,在田间院坝腾跃翻舞。 经过几代人的挖...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中国土家族民间舞。流传于湖南永顺、龙山、保靖以及湖北、四川交界土家族聚居地区。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举行的仪式性集体舞,唐末五代时已流行,初与祭祀有关,后演为风俗。分大摆手、小摆手。大摆手3——5年一次,有数县上万人参加,历时达 7—— ...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重庆·开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开县 申报日期 2006 巫舞 概述 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巫觋则是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 ...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重庆·潼南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潼南县 申报日期 2006 风行全国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
遗产编号 ⅳ-43 所属地区 湖南·怀化·会同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怀化市会同县 申报日期 2006 会同傩戏“杠菩萨”:是流传于怀化会同、洪江、中方等地的一种由巫师行傩艺时,演唱的古老傩戏,“杠菩萨”即搬演菩萨,以杨公为河神,构成了独有的巫傩体系。会同高椅古村世代游行的杠菩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现有的主要傩戏剧目有...
遗产编号 ⅱ-2 所属地区 天津·河西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河西区 申报日期 2006 法鼓是天津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原是一种佛教法器的名称,鼓形体积较大,鼓面蒙江豚皮。传说首倡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天津西头大觉庵的一位和尚,距今有300年左右,他将佛教里的音乐,剔出宗教因素,创造了一些鼓牌子,传教于附近的村庄,建立法鼓会,在年节喜庆日出会表演。...
遗产编号 ⅱ-3 所属地区 天津·塘沽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塘沽区 申报日期 2006 大沽舞龙表演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渔民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深受大沽口一带渔民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
遗产编号 ⅲ-19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沧源县 申报日期 2006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布绕支系)民间女子舞蹈。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
遗产编号 ⅲ-21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耿马县、孟连县 申报日期 2006 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马鹿舞傣语原名“...
遗产编号 ⅲ-22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昭阳区 申报日期 2006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东周灭亡,鼓人散居民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