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婺源县古民居保护项目开工仪式现场钟欣摄 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委员会共同开展的婺源县古民居保护项目,11月16日在婺源县裔村举行开工仪式。作为一座有代表性的徽派传统建筑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的詹敬英老屋成为这一项目开工之作。 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长罗杨表示,老屋镌刻着我们的历史,彰显着我们的文化,也凝聚着我们的认同,同时也寄托着...
环球第一敞肩桥,四穴平弧形式娇。最是雕龙栏柱巧,若飞若动压泰涛。 这是我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1953年11月初第二次到赵州桥考察时写下的一首诗。 从他1952年第一次考察赵州桥至今,65年过去了……罗哲文先生一生曾数度到赵州桥访问、考察,与古桥结下了一份深深的情缘。 结下不解之缘 罗哲文才十七八岁的时候,考入中国当时唯一的古建筑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是学社最后招收的学员,...
2016年10月28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恭王府召开。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郑欣淼,历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出席会议并致辞。 未来三年,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将围绕三个...
我的父亲罗哲文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大家还记着他,是因为父亲为守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倾尽了毕生心血。 如果一个人用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他就一定会做好这件事。父亲一生从事文物保护古建筑研究事业。如果从在四川李庄走进营造学社跟随梁思成先生学步开始,几近八十年的生涯他都在做着一件事,也正是因为做好了这件事,使父亲赢得了大家所给予他的“泰斗”、“第一人”、“护神”等诸多美誉,可谓天道酬勤吧。 ...
罗哲文 (1924~2012年05月14日),四川宜宾人。 罗哲文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生平简介: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
他是梁思成的亲传弟子,是解放前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成员。 他和老师当年在美军轰炸地图上画了两个圈,保护日本的京都、奈良两座古城免遭战火。 他毕生从事古建文物保护工作,倾力推进万里长城整修和北京旧城保护,并为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奔走呼吁。 他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环球第一敞肩桥,四穴平弧形式娇。最是雕龙栏柱巧,若飞若动压洨涛。”这是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初,罗哲文为制定赵州桥的抢险维修方案,第二次到赵州桥考察,并在桥下挖出了隋代的栏板望柱后写下的一首小诗。从他一九五二年第一次考察赵州桥到今天,整整六十年了,其间,罗哲文先生又曾数度到赵州桥访问、考察,与古桥结下了一份深深的情缘。 青年时代便与赵州桥结下不解之缘 罗哲文才十七八岁的时候,考入中...
著名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为人做事谦和、诚实,道德、文章并举,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一面光辉旗帜。 叩谒中国营造学社之门 罗哲文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位成员,也是营造学社最后一位离开我们的学者。中国营造学社是由朱启钤于1929年在北平创办的专业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1940年,中国营造学社随同同济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迁移到四川宜宾李庄。当年,16岁的罗哲...
19日,天际低沉,闷雷声不断从远处传来,不期而至的雨,让故宫这座古老的建筑群陷入暗淡的云雾中,它似乎在同故宫人一样,深切地悼念着一位学者,一位老者,一位师长,故宫永远的大师和朋友——罗哲文先生。5月14日,传来不幸的消息,罗哲文先生悄然辞世,他那清癯的身影,也在这一天永远定格在故宫的建筑群里,定格在故宫的历史上,定格在故宫同仁的心里。罗老生前,曾多次讲到,自己同故宫有缘。他谦虚地称自己是一名小卒,...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梁思成弟子、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5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5月20日早,罗哲文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作家冯骥才等社会知名人士以及众多民众都赶来送罗老最后一程。 9时55分,罗老的灵柩离开告别室时,此时天空阴云密布。据罗老生前的助手兼弟子齐欣介绍,罗老火化前的最...
罗哲文的灵柩被抬上灵车。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悼念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昨天,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遗体告别仪式于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国家文物局组成了治丧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罗哲文一生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各地千余人赶来与老人告别。 追忆 传播东亚古建修缮理念 昨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前来向罗老告别,他的讲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张艳)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很奇怪,有的人整天能看到也不爱搭理他,有的人很难得一见,却时常想念他。几天前,我惊闻罗哲文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不由得一惊,有撕心裂肺之感觉,对于他的想念之情也突然涌上心头。 第一次见到罗哲文老师是在2009年的武夷山世界遗产高峰论坛上,当时会议举办地有我的小型油画展,在会间休息的过程中,忽见一大群人簇拥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来到我的画前,仔细观看每一幅作品...
“今天得知罗哲文去世了,有些震惊,我和他有过两三次交往。”昨天,我市文化系统老干部杨其元,看了有关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去世的相关报道后,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他还保存着一些罗老与扬州文物保护的资料。 昨天下午,杨其元向记者展示了他保存的相关资料,其中一沓是扬州发现南门遗址,于1986年举办“扬州南通西路古城遗址专题讨论会”时的相关资料,其中有罗哲文...
于善浦著名学者、文博研究员,曾师从唐兰、沈从文。1979年被调到清东陵,曾参与慈禧墓的开棺检验,亲自丈量过慈禧的遗体。著作有《清东陵大观》、《光绪皇帝的珍妃》、《乾隆慈禧陵盗案真相》等。 于善浦先生已经80岁了,但依然忙碌。 先生的微博有2万多粉丝,他喜欢用QQ,打字速度奇快。在北京晨报社、精典博维公司、凤凰网读书、清东陵主办,大佳网、北京旅游杂志协办的“41°文化论坛&...
2010年11月27日,清华学堂失火,为了做保护方案,罗哲文不顾自己八十多岁的高龄,亲自爬上脚手架去观察。 (资料图片)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14日仙逝,享年88岁。罗哲文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