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与文化遗产保护

  我的父亲罗哲文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大家还记着他,是因为父亲为守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倾尽了毕生心血。

  如果一个人用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他就一定会做好这件事。父亲一生从事文物保护古建筑研究事业。如果从在四川李庄走进营造学社跟随梁思成先生学步开始,几近八十年的生涯他都在做着一件事,也正是因为做好了这件事,使父亲赢得了大家所给予他的“泰斗”、“第一人”、“护神”等诸多美誉,可谓天道酬勤吧。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告别了清华大学,从梁思成身边来到了文物局担任工程师,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岗位。当时父亲还很年轻,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物大国来说,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确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既没有以往的先例可循,也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照搬,可以说,父亲一生都在实践中探索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事业保护和管理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带着国家决定对外开放长城的设想,父亲骑着毛驴走出居庸关,登上了八达岭,对长城进行勘察和保护研究工作,并从此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不仅走遍了每一处有长城遗迹的地方,还致力于长城学的开创工作,也由此被人们称为“保护长城第一人”。

  “修长城修故宫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护名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这是那副悬挂在父亲灵堂上的挽联。父亲一生都在为古迹保护奔波,他始终记着恩师梁思成的最后嘱托:“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因此在文物保护的岗位上父亲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及至离休后到去世始终保留着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的职务。

  父亲始终带着忧患不停奔走,为保护古迹不依不饶地力争。父亲的家就像是文物保护的“120急救站”,只要听到哪里的文物有危机了,哪里的古建要被拆了,哪里发现古迹了,虽已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了,父亲仍会二话不说,背起那三台形影不离的照相机随时出发。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跑,与时间赛跑,与时代赛跑,与推土机赛跑,与文物贩子赛跑。父亲曾说:“很多地方的长城都建在险要的地势上,有些地方单用脚上不去,要手脚并用,上面抓着,下面蹬着,才能上去……”我出差的时候去过很多有古迹的地方,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从罗布泊大沙漠到湘西南长城,甚至一些极其偏远的小山寨,都能踩到父亲的足迹。还有很多险些从文化地图上消失的古迹在父亲的努力下得以保留了下来,而今天有的已经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如此抢救保护文物古迹的事情,父亲不知做了多少。

  如果看一下父亲的年谱,就会发现,父亲几乎参与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有重大事件,有些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比如父亲参与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军在作战中参考使用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印制;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参与主持了长城、故宫、布达拉宫等重大项目的维修;参与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名村名镇的立法保护;参与了推动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行动;参与了启动大运河、蜀道等申遗工作……在忠实履行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天职,身体力行为保护古迹布道的同时,父亲构架的“中国古建保护理念”明确阐释出中西建筑之别;父亲对梁思成“整旧如旧”的思想进一步阐发,提出“现状不等于原状”的见解;父亲总结的“四保存”原则,至今仍为文物界广泛采用。父亲把古建、古迹、名胜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整理,编写了众多有关宫殿、园林、寺庙、陵寝、古塔、楼阁等名胜古迹方面的专著和图书。在父亲的眼里,文物古迹不是僵死的遗存,它们是有生命的历史象征。他说:“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让后人记住我们的名字,而是要把这些遗产完好地交给后人。”父亲走后没有给家里留下任何遗产和财富,但却用一生的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父亲的名字“罗哲文”也留在了那些他所保护过的古迹里。

  父亲为他所衷爱的文物事业耗尽了最后的心血,也获得了因为衷爱而丰腴的人生。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和楷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有当他敢于为我们的民族和社会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时,他才能真正立足于时代,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在社会失范时他能够发出警醒,以自身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报效国家。我相信,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天性和胎记,既刻在父亲的身上,也印在他的文字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