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要搬家了。“最后一个周末”,2万多名观众前来告别;“最后一个夜晚”,游人如织,闭馆不得不延后一小时。如此壮观的告别,让所有参与者动容。但当自博馆老员工们纷纷慨叹“从没看过有这么多人参观”、“10年就热闹这两天”、“感动得有点想…[全文]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行动本身,表明文化遗产的年代界定范围正在逐渐延伸,指定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别正在逐渐拓展,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正在逐渐深化,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趋势。 4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这天的成立…[全文]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世长存,目前西藏已启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日前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非遗传承过程中“人亡歌息”“人走艺亡”现象的发生。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说,近年来,西藏多…[全文]
“七眼透龙碑”碑身断为两截。摄影 张扬 一方石块、两条盘龙、七眼石孔、几朵卷云……近日,一度失踪多年的清朝光绪皇帝亲笔御赐的“旌表马母杨太夫人节孝”碑经泉眼镇政府多方寻找,终于在马家坟屯边(雾开河南段路西15米处)挖出。这一历史文物立即引…[全文]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文物,制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为木印彩绘纸本,蓝绫宫裱,屏挂式,由8条幅纵向拼组而成。版框(不含原裱外沿)每幅高171.4厘米,宽56.5厘米;拼后全图版框高171.5厘米,宽452厘米…[全文]
昨悉,迄今发现最为完整的明代《黑暗洪荒传》,在保康县档案馆经整理后重见天日。 保康县档案馆馆长陈静茂介绍,此次征集发现的《黑暗传》版本,是目前发现最长、最完整的一个唱本,全书共计5200行,以七字句为主,兼有十字句、六字句不等,共计3.6…[全文]
[内容摘要] 今天是否还存在着契丹族的后裔呢?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大调查的进行,这一问题首先以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后来,云南契丹后裔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 契丹民族(资料图) …[全文]
民警协助考古人员清理古墓 墓室内的文物清晰可见,而且都保存完好 5月11日,南平吴坍村一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北宋古墓。昨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南平市博物馆负责清理工作,墓室内的器物已经清理完毕,进入后期整理鉴定阶段。…[全文]
长者是中国古代对年长、有德、位尊者的敬称,在不同时代,其内涵有一定变化。“长者”一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秦汉间,由于自身具备的道德资源,长者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政治功能…[全文]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一方墓志日前被专家认定为唐代景教徒墓志。这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唐代景教徒墓志,为唐代东都洛阳曾是景教传播重要地区增添了重要例证。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这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