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领左右、备身府与骁果制度

      内容提要:隋朝禁卫军十二府之列的左、右领左右府,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各十二人,备身六十人,其基本职能是“掌侍卫左右,供御兵帐”,在禁卫武官制度中处于关键地位。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与十二卫及左、右监门府共同构成禁卫军十六府。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直斋二人,领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隋朝领左右、备身府制度源于东魏北齐,东魏北齐领军府统领左右府,其长官为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及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三个系列的禁卫武官。其制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明帝中叶元叉专政之初出现的领左右及千牛备身诸职。大业九年隋朝开始招募骁果,设折冲郎将、果毅郎将为长、贰官“掌领骁果”,并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长、贰官领骁果府兵,而在现实中统率骁果的将领并不都是折冲、果毅、雄武、武勇郎将。骁果的征募及相关军将的设置,是在隋末大规模战争中府兵大量减员且无法继续从民间征发的情况下,隋炀帝采取的征集兵员特别是保障禁卫兵力的措施,是禁卫武官制度一次局部性变革,是对府兵制和禁卫军十六府制度的补充。

 

  关 键 词:隋朝 府兵制 领左右 备身 骁果

 

  作者简介:张金龙,男,甘肃甘谷人,北京市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笔者曾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多年,主要是从官制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的组织机构、制度变迁及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1]今循此思路,对隋朝禁卫军组织机构之一的领左右、备身府相关制度进行考察,并就隋末的骁果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隋文帝时期的领左右府

 

  隋朝初年所设禁卫军机构包括: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除左、右领军府外,其他十府皆为“内官”。关于左、右领左右府的组织和职能,史志有明确记载。《隋书》卷28《百官志下》:“左、右领左右府,各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府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各一人。同书卷12《礼仪志七》:“高祖受命,因周、齐宫卫,微有变革。戎服临朝大仗,则领左右大将军二人,分在左、右厢。左右直寝、左右直斋、左右直后、千牛备身、左右备身等,夹侍供奉于左右及坐后。”领左右大将军与左右卫、武卫、武候大将军具有相同的冠服制度,“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隋朝代周而立,但领左右制度的源头却在北齐而不在北周。与北齐相比,隋制最大的变化应是领左右府明确分置左、右。除了《隋书·百官志下》所载职能外,隋朝领左右府诸职在皇帝戎服临朝大仗时还承担贴身侍卫的职责。根据上引《隋志》及其所载官品令,隋文帝时期领左右府组织结构可列表如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隋朝左、右领左右将军及千牛备身均于史可见。《隋书》卷50《元孝矩传附弟雅传》:“有文武干用”,“开皇(581-600)中,历左领左右将军、集沁二州刺史,封顺阳郡公”。卷50《李安传》:升任上大将军、邓州刺史,“安请为内职,高祖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卷63《史祥传》:“进位上开府,寻拜蕲州总管,未几,征拜左领左右将军。”卷79《外戚·独孤罗传》:袭爵赵国公,“擢拜罗为左领左右将军”。罗弟陁,“高祖受禅,拜上开府、右领左右将军”。左领左右将军较右领左右将军多见,这是左尊于右的体现。史祥由左领左右将军“迁右卫将军”。独孤罗由左领左右将军“迁左卫将军”,“久而出为凉州总管,进位上柱国。仁寿中,征拜左武卫大将军”。李安由左领左右将军迁右领军大将军。这表明左、右领左右将军地位低于左、右卫将军,亦低于左、右武卫大将军及左、右领军大将军。进一步推断,左、右领左右府之地位应低于左、右卫府,亦低于左、右武卫府,此与《隋书·百官志下》有关位次的记载相一致。《隋书》卷25《刑法志》:

 

  高祖性猜忌,素不悦学,既任智而获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开皇)十年,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帝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帝于是顾谓领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问其状,元举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棰楚人三十者,比常杖数百,故多致死。”帝不怿,乃令殿内去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

 

  这条记载显示,隋文帝时还有领左右都督之职,在殿廷侍卫皇帝左右,其职应隶属于领左右府。隋文帝时千牛备身可考者有:元成寿,“便弓马,起家千牛备身。以上柱国世子,拜仪同”[2](卷39《元景山传附子成寿传》)。唐高祖李渊,“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3](卷1《高祖纪》)。独孤罗为左领左右将军时,其弟独孤整为千牛备身。隋文帝外孙窦抗,“释褐千牛备身、仪同三司”[3](卷61《窦抗传》)。

 

  仁寿四年(604)七月,隋炀帝即位,同年“九月乙巳,以备身将军崔彭为左领军大将军”[2](卷3《炀帝纪》)。按崔彭任备身将军在隋炀帝即位之前,则隋文帝时实际上还应有备身将军之职。崔彭在隋文帝朝曾长期担任禁卫武官——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转车骑、骠骑将军,“恒典宿卫”。《隋书》卷54《崔彭传》:

 

  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

 

  备身将军于殿廷侍卫皇帝的职能于此可以得到充分的认识。李安在迁右领军大将军之时,其弟李悊被隋文帝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备身将军,《隋书》卷50《李安传》谓“兄弟俱典禁卫,恩信甚重”云云。《旧唐书》卷60《宗室·庐江王瑗传》:“高祖从父兄子也。父哲,隋柱国、备身将军,追封济南王。”按李安、李悊兄弟为“陇西狄道人也。父蔚,仕周为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后隋文帝“拜安、悊俱为柱国”。李哲当即李悊。《隋书·百官志下》载开皇“十八年(598),置备身府”,备身将军当为备身府之长官。也就是说,史书所见隋文帝时期担任备身将军的事例均当在开皇十八年之后。未明确见到废罢左、右领左右府的记载,表明备身府与领左右府曾同时存在。同卷又载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居十二卫之列,则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所设备身府实为左、右备身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