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启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世长存,目前西藏已启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日前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非遗传承过程中“人亡歌息”“人走艺亡”现象的发生。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说,近年来,西藏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相继离世,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丧失传承能力。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西藏加大了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此次抢救性记录工作主要针对拉萨觉木隆藏戏国家级传承人次旦多吉、仁布江嘎尔藏戏国家级传承人次仁、藏族唐卡勉唐派国家级传承人丹巴绕旦、藏族天文历算国家级传承人贡嘎仁增等人的“绝技”进行详细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同时开始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

 

      据了解,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以来,西藏文化部门就已陆续着手对濒危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许多面临消亡困境的西藏传统文化遗产在抢救性保护中获得了新生。

 

      “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嘎尔 为例。 嘎尔 的音乐多采用古藏语,歌词难懂,能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传承人较少。通过抢救性记录,目前已成功录制数十首嘎尔音乐。” 阿旺旦增说,为了使各种珍贵的非遗项目永远留存,我们还鼓励传承人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或艺术用文字记录下来,由政府出资帮助出版。目前,传承人出书的积极性很高。

 

      阿旺旦增表示,传承人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字典”,开展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将延续非遗历史文脉,确保藏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世长存,同时对西藏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也大有裨益。

 

      目前,西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68名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3个项目和227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