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人物画,从古至今,男人、女人、小孩子,帝王、将相、知识分子,以及仕女的模样,无论是简笔勾勒,还是细笔点染,看一眼就觉可亲可爱,接受起来毫无难度。 顾恺之的洛神,周昉的后宫,唐寅的仕女,因要感慨女人的美丽,所以…[全文]
“书画心”,是书画装裱专业的行语,是相对书画裱件而言,即指未经装裱的书画作品。不论书画家、收藏家和爱好者或者书画经营者所存的书画作品,其中除少部分已装裱外,其余大部分都为书画心。这便存在一个如何正确保存的问题。 切勿折叠存放 书…[全文]
百年前的1912年11月,上海图画美术院在上海乍浦路上成立,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现代美术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该校成立后,涌现了第一代美术教授群体,他们是姜丹书、谢公展、诸闻韵、郑…[全文]
材料与笔墨,是形式和形象的关系。材料是“死”的,笔墨是“活”的。前者易言传,后者难意会。原因很简单,对于“死”的东西,只要有充分的时间,科学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钻牛角不解之人。对于“活”的东西,不是时间能解剖其中之秘要。…[全文]
身世迷离 “金枝玉叶老遗民” “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兴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这是与八大同为清初四僧的石涛在八大所绘的《水仙图》上题写的挽诗。当时身在扬州的石涛误以为远方的八大已经离世。石涛和八大同为前明宗室后裔,…[全文]
吴昌硕之变:以书作画 老缶吴昌硕艺术之精华就是在于书、画、刻三者的自然融汇。其刀笔、墨线、胶水、浓淡、轻重、刚柔、章法的相济相生,此乃老缶吴昌硕艺术面貌的真实所在。对于自己的画作,老缶吴昌硕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书之法作画”。…[全文]
沈尹默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工正、行、草书,以行书著名。力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家,晚年融会苏、米。他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他虽然不是书法美学家,但其有关谈书法创作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而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 在…[全文]
1000多年前,奠都洛阳(今属河南)的西晋王朝,面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社会动荡,不得不在永嘉年间南渡长江、迁都江南金陵。东晋名臣谢安与王导共同辅佐朝廷,力撑半壁河山,旨在兴邦济国、重振雄风。 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皇帝…[全文]
提起扇子,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古今注》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无明扇,此之始也。”由此可见,我国早在虞舜时期就在使用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扇面在中…[全文]
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音:d),江西南昌人。他是大明朝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弋阳王孙。大明朝的遗民,清初画坛的“四僧”之一。 朱耷的“耷”,有说是因为他生下来耳朵大,所以取名“耷”,拆开就是“大耳”二字;又有说“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