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初北方官僚鉴藏活动的兴起清朝建立后,定都于北京,一方面战乱打破了南方安稳的社会环境,使士人的文化交游圈受到破坏,明朝内府收藏的大量书画散落民间,另一方面,一些明代的旧臣以“贰臣”身份进入新的朝代,“清廷对明移臣的怀柔政策使得大批汉族文人聚集北京”,明代移民随之也带来了自己所收藏的古书画。 一、清初北方官僚鉴藏活动的兴起 清朝建立后,定都于北京,一方面战乱打破了南方安稳的社会环境,使士...
重阳节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时正值天高云淡,金秋送爽之际,习俗丰富多彩,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历代诗人和书画家歌咏、绘画作品甚多。清代著名画家石涛《重九登高图》(见图),向人们展示了登高赏秋的重阳风俗,画中融入王维诗意,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可谓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石涛,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字石涛,15岁那年,明朝灭亡,父亲被捉杀,他被迫逃...
清 王时敏 秋山白云图轴 清初,“四王”横空出世而一统有清近300年艺林画坛,他们在世时,享尽无比尊崇;待皇朝没落,他们又遭遇了激烈的诋毁与批判,甚至与封建王朝直接划上了等号。评价的两个极端都在“四王”身上出现,这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有争议的话题。 9月11日,“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书画馆开幕,也将“四王”艺术风采一同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时敏,直...
明末清初红铜鎏金龙凤海棠形方壶的大小尺寸,正好握于手掌之中,如一朵变形的海棠花,稳重对称。从大体上说,壶的形制大小与时代有关,即明代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文人壶的气息加重,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精工巧妍,浑朴精致。 该壶红铜打造,硬度不高,其上易施雕刻且可塑性强,运用铸锻,模具锤击,拼焊,鎏金,水磨等工艺,铜质精,形制好,皮色佳,工艺绝,坚固耐用。 该壶...
清17世纪铜胎彩釉描金童子掐丝珐琅座摆件 这对清初期铜胎彩釉描金童子掐丝珐琅座摆件(见图),高23.5厘米,材质优良、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均由圆雕塑铜胎彩釉描金童子像和四方形铜胎掐丝珐琅台座两部分组成,其中圆雕塑铜胎彩釉描金童子像是摆件的主体。 铜胎彩釉是金工与漆艺相结合的艺术品,以铜制其胎,彩釉髹其表,将二者巧妙结合。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
一 湖南省博物馆藏明末清初诗人郭都贤《水阁吟》诗册,该诗册记叙了清顺治十五年发生在长江中游沔汉、洞庭流域一场受灾广泛、持续时间长的江洪灾害,诗册以五言律诗的形式真实地描述了此次洪水灾害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为灾害记载提供详实的佐证。 郭都贤(1599——1672年),字天门,号些庵。湖南益阳人。幼聪慧异常,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行人、郎中,出为江西学...
蓝瑛(1585-1666),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外史、东郭老农,钱塘(浙江杭州)人,所居画室榜额曰“城曲茅堂”,为明末清初“武林画派”领袖,其同时和稍后的画家如陈洪绶及金陵八家等,都曾受其画风影响,是晚明能够“承先启后”的大师之一。 蓝瑛工书善画,以此为生,是当时有名的职业画家,山水、花鸟、梅竹,无一不精,而以山水最为著名。其画近师沈周、文征明,远师黄公望、吴仲珪,...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高俨《春山秀色图》立轴,纵174.4厘米,横150.5厘米,绢本设色;画右题款:“丙午冬月为黄太夫人寿,高俨。”丙午年为清康熙五年(1666)。 画面构图左简右繁、远虚近实,远方云烟苍然,近处景象繁复,显得井然有序。只见左边只有数峰山脊,虚实皆有,斧劈刀削般地坚挺壁立,与画面右方巍峨的崇山峻岭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更加衬托出高山巨岩的险峻雄奇。画面下方,在...
这尊清初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高19.5厘米,堪称喀尔喀蒙古金铜佛造像的精品典范。据史树青先生主编的《金铜佛像鉴定》和金申先生所著的《佛教美术丛考》两书记载,喀尔喀蒙古亦称为漠北蒙古,主要指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范围,即由清代的喀尔喀部(八十六旗)组成的,行政中心在库仑(今乌兰巴托市)。漠北蒙古佛像的创始者为札纳巴札尔(1635—1723),他为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人,系土谢图汗兖布多尔济之子,阿巴岱...
此紫砂四系壶高度为12厘米,口径为2.5厘米,形状扁圆,壶嘴置于壶肩处,短小略弯,与壶口齐平,壶身两边有四半圆形环,为系绳之用,下部椭圆为底托,十分平稳,底托之中有孔相通,用绳穿出经过四系将壶整个兜起来,背在身上携带方便。 此器构思看似简单,但使用起来极其合理。用料泥色深紫,装饰印模,壶身一面一枝花卉,有明代遗风。此壶缺盖,因使用时将酒灌满,行动时为不使酒满泼洒,乃使用木塞一塞,方便实用,久...
王鉴 《关山秋霁图》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格在清初并称为画坛“六大家”,他们在画坛的影响达2个世纪。“四王”以摹古为主,踞画坛正统地位,吴历的山水另有特色,恽格则以花鸟见长。 王时敏,宇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西田主人等。他的山水画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所作笔法虚灵松秀,墨气醇厚华滋、苍润,在当时被推为画坛领袖。王翚、王鉴都曾...
明代深闺绘画是我国古代女性绘画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也涌现一大批才德兼备、艺手精绝的女性画家。她们在书写绘画时,往往能倾注自己的感情,利用女性特有的情愫,创作出清新脱俗、秀雅清丽的作品,在我国书画史上留下惊鸿一瞥,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明末清初的李因。 李因(1611—1685),字今生,号是菴、龛山逸史、海昌女史,钱塘(今杭州)人;工诗善画,有诗集《竹笑轩吟草》、《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
环顾中国绘画史,明末清初的唐志契因绘画论著《绘事微言》而名扬四海,也正因为理论上的成就,他的画名反而就被掩盖了,但从他传世不多的作品来看,他的绘画同样精妙,同样可比肩于同时期的名画家。 唐志契(1579—1651),字敷五,又字玄生,江苏泰州人,生于富户家庭,为晚明诸生,与名士冒襄、蓝瑛等友善。唐志契绘画属于自学成才,他极爱绘山水,认为山水为诸画科中之尊,他经常游名山大川,经日坐卧观赏,此外...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近日在武英殿书画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为历次“清初四僧”相关主题的展览之首,多达81件套,共计163件,将使观众对“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清初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四人。他们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既继承先人的绘画思想,又主张抒发个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求真、求变。四人虽艺术风格各异,但基于坎坷的生活经...
清代初期的《福建海岸全图》。蒋滨建 供图 “《福建海岸全图》具有丰富的福建海岸军事地理的历史元素,是研究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卫及海丝之路的珍贵权威的文献史料。”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蒋滨建4月11日如是对中新网记者说。 长期致力于闽台海防研究和文史资料征集的蒋滨建告诉记者,这份清代初期的《福建海岸全图》扫描复制图系其通过日本友人征集到的,系福建首次发现的清初海防长卷舆图,现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