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石涛《重九登高图》
2018-11-15 14:19:59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重阳节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时正值天高云淡,金秋送爽之际,习俗丰富多彩,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历代诗人和书画家歌咏、绘画作品甚多。清代著名画家石涛《重九登高图》(见图),向人们展示了登高赏秋的重阳风俗,画中融入王维诗意,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可谓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石涛,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字石涛,15岁那年,明朝灭亡,父亲被捉杀,他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多地,晚年定居扬州,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一家某派,而时吸纳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继承,又注重在师法的基础上创新,从天地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石涛的画在构图上往往不落前人窠臼,以奇制胜,极富创造性。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的《重九登高图》取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诗意而作。王维少年有成,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他十七岁那年,由华山之东的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只身一人来到华山之西的京城长安谋取功名。重阳佳节,繁华喧闹的长安城,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少年游子的眼里,显得非常陌生,独自一人处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举目无亲,一叶浮萍,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既朴素自然,又跳跃起伏,含蓄深沉,表现了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拳拳之心。画的左上方以古拙汉隶题有《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一诗,更显苍劲。左下落款有“余以范宽笔意写之”,说明此画风格传承宋代绘画大师范宽风格。范宽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由于他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自然山川景物对其绘画风格产生重大影响,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展现于他的笔下。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
《重九登高图》画面宏阔,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远景奇峰凸起,倚天拔地,四面如削,云雾缭绕;近景山石嶙峋,景物突出,树木参差,松风吟啸。山岩之间,房舍俨然,两位高士品茗对坐,或楚河汉界,或谈经论道,高雅超脱之态让人艳羡。整个画面秋高气爽,意境高远,观之犹如聆听了一曲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令人荡气回肠。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笔简墨淡,极尽变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排奡纵横、生意盎然。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