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韩国发现一件极为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其细节对于理解极小型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由韩国晋州国立教育大学科学教育部金景洙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韩国国家文化遗产研究所负责人林钟悳博士等共同完成。相关论文最新发表于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小龙足迹与鳞...
近日,英国考古学家在东苏塞克斯黑斯廷发现了至少由7种恐龙留下的超过85个保存完好的恐龙脚印,这些脚印距今超过1亿年。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研究人员称这是英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详细的白垩纪化石。 据悉,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4年至2018年期间在黑斯廷斯附近的悬崖上发些了这些足迹,足迹的尺寸在2厘米到60厘米之间。
工作人员展示“南京花”化石剖开后的两面。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电影《侏罗纪公园》或许该改改了——与侏罗纪恐龙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苏铁、桫椤,还应该加上一抹亮色——鲜花。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新近在南京东郊发现了200多块远古化石花的标本。研究表明,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亿年,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们的发现将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前推...
近期,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在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长春龙”研究中又取得一项重要成果,发现恐龙牙釉质波纹构造的最早记录,这对认识恐龙的演化及其牙齿与恐龙食性、生活环境的关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长春龙”是由吉林大学博物馆科研团队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发现的一种新属新种恐龙,全名“娇小长春龙”,其体型小巧玲珑,体长1米左右。“长春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完好的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之一,其骨骼保存完整...
日前,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发现恐龙牙釉质波纹构造的最早记录。近年来,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立足于对“长春龙”进行综合研究,从多角度出发探索其生长节律、个体发育、群落组成、生态结构等特征,致力重建“娇小长春龙”这一重要的原始鸟脚类恐龙的古生态模型,来诠释相关类别恐龙的系统演化历史。本项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恐龙的演化及其牙齿与恐龙食性、生活环境的关系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图为长春龙正型标本头...
来自西班牙与阿根廷的合作考古小组确定了巴塔哥尼亚内乌肯的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恐龙物种,这种物种的生活将超过1.1亿年前。新恐龙属于Rebbachisauridae家族,一种食草四足动物类别。他们所发现的化石是来自一头大约10至12米长度的成年恐龙,以及两头长度在六到七米之间的青年恐龙。据“独立报”报道,恐龙很可能吃了叶子和草,他们一起旅行并且一并死亡。 “我们发现了大部分的颅骨...
2014年至今,浙江自然博物馆应义乌市博物馆及义乌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的邀请,对义乌观音塘村进行古生物化石调查试掘,查明该地古生物化石的蕴藏情况。该项目经过近5年的调查、试掘、鉴定、研究,成果丰硕。 2018年10月20日,义乌市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浙江自然博物馆承担的《义乌市观音塘村足迹化石科学考察》项目进行评审。专家组考察了重要化石点和发掘现场,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并进行了广泛的讨...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政府18日透露称,该旗境内发现一处罕见恐龙化石群,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官方消息指,近日,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考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古生物化石遗迹。 专家考察认为,东乌珠穆沁旗工作区化石为早白垩世(距今约1.2亿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骨骼化石,骨骼石化程度高,保存完整,初步判断其生前体长17米左右。 ...
丰宁发现1.3亿年前疑似新属种恐龙化石 据丰宁化石博物馆消息,我国专家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1.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疑似新属种恐龙化石。根据腿骨化石估算,属于大中型恐龙化石。 2017年10月,丰宁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四岔口乡李起龙村芥菜沟实地巡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恐龙化石裸露在地表,随后保护起来。之后,经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同意,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开工仪式今年9月4日在芥菜沟举行,并成立...
6月3日中午,缙云县博物馆得到信息,说壶镇工业园区施工地段有恐龙化石出现,我们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通过到实地了解、查找,于当天晚上21:00在壶镇工业园区开发地即原壶镇镇李庄村一个土名叫树叶山的山脊,被挖土机挖开露在地面约60×50㎝的一个凹坑内呈现出恐龙化石,表皮多处被破坏。这时我们立即向当地壶镇镇政府作了汇报,并要求安排警力在现场进行守护。21:30壶镇镇政府派来了三位民警来到了现场,并立即在...
记者从浙江自然博物馆获悉,3月9日, “恐龙蛋—恐龙诞生之谜”展览在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馆和日本读卖新闻社主办,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协办。 “恐龙蛋—恐龙诞生之谜”是以恐龙蛋化石为专题策划的展览,从蛋的生物学、蛋化石的发掘与研究、恐龙蛋与巢的进化、亚洲东部的恐龙孵化地等方面,全面展示恐龙蛋最新研究成果。浙江自然博物馆为该展览提供的恐龙蛋化...
6550万年前恐龙灭绝地被确认 据新华社8月25日电 8月24日,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共同宣布,在我国黑龙江省嘉荫县首次发现了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这意味着,能完整展示6550万年前恐龙等生物群在今日东北亚地区发生集群灭绝的地层记录在这里找到。 嘉荫地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的小兴安岭中部,地质历史悠久,最早的地质记录可追溯到至少距今5亿年前的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的恐龙化石新研究认为,1.74亿年前在中国生存着一种名为“神奇灵武龙”的梁龙类属种,挑战了梁龙类恐龙及其他新蜥脚类恐龙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该研究成果24日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 传统观点认为,东亚约在1.64亿年至1.58亿年前与其他大陆隔离,梁龙等动物类群在东亚与其他大陆隔离之前尚未扩散到东亚,导致了中晚侏罗世东亚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恐龙动物群...
法媒称,研究人员24日说,大约1.5亿年前,一只巨大的长颈恐龙行走在今天美国西部的怀俄明州所辖的土地上,并留下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脚。 《同行评议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说,人们在一系列尾骨下发现了这些足骨,它们宽约一米,据信属于一只腕龙。腕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蜥脚类食草恐龙。 报道称,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落基山恐龙资源中心的安东尼·马尔特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对法新社记者说,这是...
余逸伦(左)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徐星(右)请教问题,桌上放着他们这次野外考察发现的恐龙化石。实习生 杨奉焓 摄 余逸伦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进行野外考察。余逸伦供图 本周出镜 余逸伦 男,人大附中高一学生 互动方式:跟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去内蒙古二连浩特进行野外考察。 强二代关键词:科学探索、吃苦、自主学习 8月的内蒙古二连浩特戈壁滩,天气炎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