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汉译专著,西医人体解剖模型,英国三枪牌自行车……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百余件清朝宫廷科技文物12月1日在山东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览名为“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主要展出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中西交流中收藏和使用的科技产品。记者在现场看到了清朝内府精写的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西方解剖学传入中国后清廷收藏的可拆分式人体解剖模型,以及证明地球自转原理的佛科摆模型,16世纪...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是形容江南佛庙之众多。我一直以为杜牧归纳的这个数目带有夸张的性质。(“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然而北京的寺庙,比之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并不亚于日本的京都、奈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泰国曼谷等被号称‘寺庙之都’的城市。”(郁寿江语)《北平庙宇通检》一书记载:北京旧城内及近郊区有寺庙八百四十余处。这还算是比较...
“克隆”成功的新龙袍。 万历皇帝也爱穿“百褶连衣裙” 昨天上午,南京云锦研究所陈列大厅里热闹非凡,又一件龙袍复制成功的喜讯传出,全城媒体蜂拥而来。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将覆盖龙袍的金黄色盖布掀起时,全场一阵掌声。王宝林所长介绍说,今年7月,南京云锦研究所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时获准成为我国首批“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和“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单位”。自1979年以来,复制龙袍及匹...
展品:铜镀金象驮四面表 据山东博物馆官微消息,《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将于12月1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将展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宫各类西洋科学仪器,其中包括天文、数学、度量衡、医学、武备、钟表、生活用品等八个方面120余件文物,通过天文仪器、数学用具、度量衡、医学用具、武备器械、生活用具、钟表、科技相关绘画与书籍八大部分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清代宫廷科技发展的水平。展览自12月1日起将持续...
傅申,字君约。着名中国书画史学者、鉴定家、书画家。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美国佛利尔暨沙可乐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着有《鉴别研究》、《书史与书迹——傅申书法论文集》、《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张大千的世界》、《欧美收藏法书名迹》六大册等。 11月11日晚...
提到中国历史上专有的特定称谓“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那不是古代帝王的‘专利’吗?”是的,“朕”确实是古代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平民百姓也有过一段自称“朕”的历史阶段,也即说,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也曾扬眉吐气地自称“朕”! 中国古代的皇帝专权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号令天下,莫有不从。“朕”,便是他们自己规定的“专利...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皇帝穿的都是金灿灿的明黄龙袍。可是黄色为何会成为中国皇帝的专属颜色?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一直以来听过很多说法,比如五行五色中的土德尚黄、炎黄子孙之类。但是要真正解答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得先从北朝之后常服品色次序的形成说起。 北朝之前的传统汉晋礼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袍色排列制度,更多是通过冠、印、绶、佩等部分的不同加以区分。北朝末到隋代,在受胡服影响而产生的常服系统中,...
金酒壶 金镂花嵌松石长方合 金累丝葫芦耳坠 金镶玉如意 金錾花满达 金盖托镶金玛瑙碗 御用金碗 金胎画珐琅杯盘 金手镯 镶宝珠手镯 金胎画珐琅酒壶
隋唐龙袍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龙袍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它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性中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
近日,长乐村民反映,国庆前夕,当地发现江田镇南溪自然村深山有一处明代古墓,为中宪大夫谢夷菴和长子副都御使谢士元,于公元1488年所立。然而,该墓损毁严重,亟待修葺。 近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蒋滨建以及谢氏代表等带领下,来到该明代古墓。 在古墓现场,记者发现墓地一片狼藉,随处散落着凌乱的花岗石,有明显遭到破坏过的痕迹。一块墓碑被推倒在地,石旗杆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莲花型底石。...
据史料记载,熹宗“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当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天启帝却不听先贤教诲,不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整天忙于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于脑后。 熹宗的木活做得很有水平,技巧娴熟,令许多工匠望尘莫及。据《先拨志》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他自幼对木匠活就感兴趣,对刀、锯、斧、凿、油漆很着迷...
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大展“石渠宝笈特展”日前拉开帷幕,本次为期两个月的“石渠宝笈特展”,除了大家都想一睹芳容的《清明上河图》,还抖落出了许多压箱底的重量级展品。 然而,能整理出这么多珍贵展品,首先要感谢收藏爱好者乾隆皇帝。不过,乾隆帝在收藏文物的时候,也没少干“破坏”文物的事,比如完全没有眼力见儿地在艺术品上胡乱排版自己的印章和笔墨等。现在,就带大家看看乾隆皇帝最爱的几大一秒钟“毁”文物的方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床榻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要与床为伴。从一个人睡觉时所使用的床的形态、雕刻以及工艺,也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品味素养以及生活喜好。 清代皇帝的床被称为龙床,一般设在内室后房,外面是紫檀木镂空雕花的通顶木床罩,空间很大,犹如一个小房间一样。龙床一般为长方形,三面屏式床围,黑中泛紫的紫檀木显得古朴而深邃,并且散发着幽雅的光泽。...
9月19日,工作人员带领参观“石渠宝笈特展”的观众进入故宫。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9月19日,工作人员在故宫午门外对等待参观“石渠宝笈特展”的观众进行疏导。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人们参观宋代米芾的《三札卷》。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人们在参观“石渠宝笈特展”。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台媒称,北京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史无前例地展出诸多镇馆之宝,包括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