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成功复制明朝万历皇帝龙袍
“克隆”成功的新龙袍。
万历皇帝也爱穿“百褶连衣裙”
昨天上午,南京云锦研究所陈列大厅里热闹非凡,又一件龙袍复制成功的喜讯传出,全城媒体蜂拥而来。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将覆盖龙袍的金黄色盖布掀起时,全场一阵掌声。王宝林所长介绍说,今年7月,南京云锦研究所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时获准成为我国首批“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和“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单位”。自1979年以来,复制龙袍及匹料已达100多件。2006年1月,云锦研究所再次受北京定陵博物馆委托,对一件明万历皇帝龙袍进行复制。记者看见,这件复制成功的龙袍通体为绛红色,上面满是彩色图案纹饰,显得非常华贵精美。王宝林开玩笑称它是“休闲服”,所以看上去比较宽大,就像现代女士穿的“百褶连衣裙”。
云锦总工办张洪宝主任对记者介绍说,这件龙袍身长134厘米,两袖长240厘米,袖宽58厘米。龙袍纹底为灵仙祝寿图案,上面织有仙鹤540只,灵芝540个,以及4×3厘米的金色正楷寿字1045个。龙袍虽为上衣下裳,但是整体结构看不出任何接缝,可谓是“天衣无缝”,尽管下摆打有37道合抱褶。龙袍全身共织有18条五彩龙,领缘中为一正面祥龙,左右分列两条相同的五彩行龙,两袖为两条龙首向上、面向前襟的升龙。上衣中间有一如同柿子顶端的柿蒂龙形状图案,两龙首尾衔接盘踞于前襟后背,下裳共有龙栏11条,纹饰为龙赶珠、海水江牙及八宝纹。“与一般所见不同的是,此袍宽身大摆便于运动,显然不是皇帝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正装,应该是一件靓丽而潇洒的‘休闲服’,这在定陵出土的467件文物中也仅此一件。”据介绍,连衣裙形成是从唐朝兴起的,男式是连体的,女式则是上下分开的。
龙袍原件早已褪色化成碎片
“2006年,我们赴定陵进行复制前的考察,在严密的文物库房里,看见当年出土的这件龙袍,平放在一层层的柜子里,由于库房需要防腐、防霉、防潮等原因,里面放了各种药剂,所以味道很大,我们几个人只好轮流进去。”云锦所张玉英副所长对记者说。这件龙袍在地下埋藏了300年,已经腐朽不堪,只好根据当年的发掘报告进行研究。据资料记载,1958年出土时,龙袍部分仍然有色彩,纹饰还闪闪发光,但至今也有半个世纪了,龙袍原件早已褪色、局部化成碎片。“这就是我们拍摄的龙袍原件照片。”张玉英指着照片告诉记者。只见照片上的龙袍已经变成一堆咖啡色的碎片,看不出衣服上的龙纹,唯一夺目的就只有金线织成的“寿”字。复制专家们查找了大量古籍文献资料并研读考古报告,经过多次论证,最后终于拿出了复制方案。
复制耗时比明代织师少花了10年
设计部杨玉柱主任告诉记者,这件龙袍复制前后用了3年,仅画稿阶段就用了12个月时间,共画了9幅设计稿,最大的一幅为龙袍的一半大。接着意匠用了8个月,挑花用了8个月,装机3个月,最后织造用了5个月。为了避免失误,在龙袍面料上机前,对每一个局部还要进行辅机试样,所以复制这件龙袍极其费时费工,但“比明代时节省了10年时间”。据杨玉柱介绍,这件龙袍属云锦中最高级别“妆花”,其关键工艺就是挑花结本,要求必须是按照传统工艺全手工完成。此次织龙袍的面料,采用的是明代67厘米宽的织机。“跳花要求很高,如果错一根,那就叫天也来不及了。”杨玉柱告诉记者,按照过去一般挑花要求是100根,而这件龙袍必须达到1800根,龙袍门幅排两面,各分900根,再拼接在一起。如今市场上卖的云锦都为“5枚缎”织机所织,由于万历龙袍是采用了7枚缎,所以要重新装机。
历史探究
“连衣裙”可能还没来得及穿
据质检部王继胜主任介绍,从龙袍尺寸来看,万历可能身高170厘米,但他是个大肚子,他的腰围达3.8尺。这与他长期不上朝,喜欢吃喝玩乐有直接关系,反正他长期不上朝,这件“时髦”的龙袍就只在内庭里穿。“万历为了显示皇权,龙袍大量用金,寿字用捻金线,妆花用片金线,共用捻金线4000米,片金线11300根。可为‘寸金换寸锦’。”王继胜分析说,由于这件龙袍根据出土资料记载织于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1619年),而第二年万历就去世了,“估计他都没来得及穿上这件‘连衣裙’去潇洒一番。”
万历“罢工”30年任性胡闹
记者查阅资料后证实,万历皇帝在位共48年,而“罢工不朝”近达30年。挖掘万历陵墓时,发现万历体形上部为驼背,左腿长于右腿,身体蜷缩着,显得极其痛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万历的长期罢工呢?万历在10岁至20岁一直生活在张居正、冯保和慈圣太后等人的严密管教之下,他不能偷懒、不能任性,正常人性完全被压制了。从万历后来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有些怪异,心态处于失衡。万历在“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无为的同时,他不可能说28年天天躺在龙床上睡大觉,那他在忙什么呢?阎崇年把万历的这些“有为”概括为“六做”:沉湎酒色、贪敛钱财、乱封滥赠、肆意挥霍、大兴土木、胡作非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