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7年11月18日至2018年3月11日,美国公认的最为顶尖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的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辉煌大秦:兵马俑”特展。博物馆馆长纳哲斯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只有充分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助于让美国民众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中国。 “是的,我对这个展览非常非常感兴趣,我非常喜欢看兵马俑,我想去(中国),我对那里非常感兴趣,(兵马俑)背后有趣的历史和文化超级迷人。” 在弗吉...
唐 明器 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 高89.7厘米、长26.5厘米 这件陶骆驼形体高大。背骑胡人深目浓眉,高鼻,络腮胡,身穿翻领皮毛褊衣;腰束带,系一小香囊,坐在横搭于驼背的行囊上,左手执缰绳,右手高举,作挥鞭状。唐代的丝绸之路连结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国。在丝绸之路上,许多波斯、阿拉伯商人、技艺人前往长安。此俑生动再现了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 明器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头有一整片面帘,双眼处开有洞孔,表面贴金,双耳间竖有一朵缨饰。马颈部、胸部和马身的甲连缀在一起,在鞍后尻部有原插寄生(扇面或树枝状)的孔。唐时,这种外观华丽的马具装,完全是为了表示豪华和威仪,一般都作贵族的仪仗,并不用于战斗。马上男骑俑,头戴盔,身穿带有披膊和护胸的铠甲,脚穿高统皮靴...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71.5厘米 此俑则头戴兜鍪,身着明光铠,绿地宝相花战裙垂至靴面,足蹬黑靴,肩部披膊上层作虎头状,从虎口之中吐出饰金边的绿色披膊。右臂前屈,手中似握有武器。表情威严恭谨。两俑均彩绘贴金,立于黑色台座之上。 郑仁泰墓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了大量罕见的精美文物,从内容到数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有关规制,尤其是墓中随葬了...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69厘米 此俑头戴进德冠,容貌清秀,有髭须。上身穿红色阔袖短袍,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罩裆,下着白色裳,足蹬黑色如意云头履。文雅斯文,含蓄而不失威严。 墓主郑仁泰参加过李渊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曾为凉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将军,加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 郑仁泰墓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
隋 明器 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65厘米 此俑褒衣博带,头戴笼冠,足穿舄,双手抬至胸前。 笼冠据《隋书·礼仪志》载:“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天子元服,亦加大冠。今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可见,笼冠本为武官之冠,然隋时已非武官专用,皇帝的近臣等皆配戴。 孙机先生曾就笼冠有所论述。根据...
隋 明器 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罗达墓出土 高27.1厘米、长20.5厘米 此俑头戴尖顶兜鍪,身穿明光铠,肩披覆膊,胸前有两圆护,下身着战裙,脚蹬长靴,坐马披以铠甲,是当时重装骑兵形象。文献记载,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较完备的马铠,南北朝时期已较普遍使用,这和当时少数民族长于骑兵作战有关。身穿铠甲的战士骑着穿上马铠的战马为当时的重装骑兵。隋朝时,军队的主力仍旧是这种重装骑...
隋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34厘米 此两俑头戴盔,有护耳、护项,身穿明光铠,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腰束带,肩部绘有黑花,下着袴,足穿黑靴。右手下垂,拳间有孔,似原执武器,左手曲于胸前,下按一长方形盾牌。盾脊微凸,中心绘一黑彩兽面饰。制作时,头与身躯分别模制,再将头部插入躯体粘合,全身先涂白粉,再于一定部位施以朱色或墨色。隋朝统治时间虽短,但战争频繁,因此...
隋 明器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 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隋 明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通高37.5厘米 此女俑头梳双髻(丫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下着裤,腰束带,脚穿尖头履。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神态似在驯马。马上鞍勒辔饰俱全,胸前股后均络以皮带,胸前饰以8个铜铃,股后两侧各有杏叶形饰8枚。此俑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
隋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7.5厘米 此女俑为隋代侍女的典型形象。当时的侍女一般均梳上平而较阔的平髻,身穿窄袖短襦,下着高及胸部的曳地长裙,肩搭披帛。这一套装束使侍女身材更显得俏丽颀长,反映了隋代妇女尚清秀的社会审美观点。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明器 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郊刘华墓出土 高62.5厘米 闽是五代十国时统治今福建地区的政权。刘华是闽国王王延钧(即后来的闽惠宗)的妻子。当时闽国虽名义上臣服于后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割据王国。刘华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43件陶俑,其中主要是宫女、宫中女官和文官形象,反映了刘华生前的显赫地位和奢侈的生活。
元 1965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元墓出土 分别高38.5厘米、36.5厘米 辽、宋、金三朝都有杂剧,但表演方式不尽相同。元杂剧又称元曲,是一种新的歌剧形式。一般每一出戏分为四折(相当于四幕),需要时加一“楔子”(正戏开始前的序幕)。剧中角色分为正末、正旦、净、副净等行当。通常一出戏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主唱,其他都是配角。演唱的曲调,在每一折中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元代有...
隋 明器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 高63.3厘米、59厘米 武士俑挺胸直立,双手抚盾。怒目隆鼻,头戴缀有鳞形甲片的铁兜鍪,两侧有护耳,身着有领扣、肩部用皮襻联缀鳞形甲片的裲裆铁甲,有金属打制的圆形护胸。肩臂有筒袖。腰束皮带,甲长过膝,露出袍裾和靴。俑腹下部靠立一面木牌,包以皮革后用金属铆钉固定,再施彩绘及镶金银饰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流行筒袖铠、裲裆铠、明光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