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徐州地区共发现有陶俑6000余件,依陶俑的性质来分,可将其分为兵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军队、宫廷、礼仪、乐舞、生活等各个方面,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和再现。 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随葬明器,大致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春秋晚期已经普遍流行。其主要目的是取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尤其是商周时期盛行的人殉、人牲现象。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仍不时有“不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农村老者手中花20元买来一件已经破碎支离的陶马俑,经我仔细粘接和修复,形成现在照片中的模样(见图)。据老者说:此物是他前几年在修建西平高速公路挖土方工地上捡到的。修复后的陶马俑通高11厘米,身宽3.5厘米,此马是由两面范模对接合成,轮廓分明,比例恰当,造型雄健有力,气宇轩昂,局部有深红色的斑状彩绘,因年代久远,彩斑已大部剥落,从整体形象看,它具有远古时期墓葬陶俑的塑造风格和...
将军俑、铠甲俑、陶马俑、陶器、青铜器、金银器……一场由中英双方共同策划的“秦始皇与兵马俑”大型特展正在英国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展出。英国媒体用“大片式的展览”“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来形容此次展览。 近年来,中国文博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不仅国内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而且有更多的中华文物瑰宝逐渐走出国门,引发外国游客的排队观展。 透过文物看中国 苏莉是一名来自俄...
这件唐代胡人骑驼俑为陶质,保存完好,原本是通体彩绘,后经风化已大部分剥落,但仍残留有三色彩斑,陶俑呈现出骆驼在沙漠中阔步前进的形态;昂首嘶鸣,胡人头戴毡帽、身穿长袍、脚穿皮靴、下巴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双腿分开坐骑于双峰间的皮囊上,手牵缰绳、驾驭着这匹矫健的骆驼,双目远眺、全神贯注、显得平静而又自信,似乎他是一位历经艰辛长途跋涉要奔向大唐的客商,唐代制陶艺人独具匠心以其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塑造了这件...
史前时期,中国古代以活人用于殉葬,殷商时还很流行;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人殉遂以陶俑取代。成为中国陶塑艺术领域内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 图为西汉彩绘贵妇俑,陶俑的头部是汉代典型的堕马髻。头顶正中开缝,分发双颞,再于颈后集束为一股。面庞方圆丰满,神情自然;五官刻画细致,透露出不苟言笑、全神贯注的高贵气质。据说,梳堕马髻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汉代的妇女一般以着深衣、褂衣为尚。所谓深衣就是腰身一般都裹...
俑是古代墓葬用的偶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随着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消失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从而产生了代替活人殉葬的模拟物——俑。明代的一般墓葬不再以俑随葬,但一些王公官员的坟墓中还经常出土俑。1986年在灵宝大王乡南营村明代许氏家族墓中一次出土60件各类各式精美的明代铜俑,在全国也是极其少见的。 灵宝明代许氏家族首要人物是许进,字季升,明成化二年中进士,历任山西大同巡抚,善边...
2月16日,网上出现“中国把兵马俑借给美国,没想到展览时大拇指被人掰走”相关报道。记者日前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经与美方核实情况,网上报道信息基本属实,陕西文物部门已启动相关措施,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确保文物安全,并将追究美方相关部门责任。 据悉,得知相关消息后,陕西省文物局迅即要求展览承办方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与美方核实情况。经美方确认网上报道信息基本属实,陕西文物部门迅速将初步掌握的情况报告国...
国宝兵马俑手指被盗 记者探访涉事博物馆
兵马俑在美展出拇指被盗 央视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 春节假期,有这样一条新闻受到广泛关注:赴美展出的中国兵马俑一个拇指被盗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日前,央视记者前往事发博物馆,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根据记者调查,事情实际上发生在去年。去年12月21日,一名男子从美国一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上,折断并盗走一根拇指。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中国承办方也表示了强烈愤慨和谴责。目前,被盗拇指已被...
近日,“兵马俑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展览时被人掰走手指”的消息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多年来都是备受世界各国欢迎的展览项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符号意味的兵马俑,更成为全球范围最抢眼的展览项目之一。 2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陕西省文物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相...
兵马俑拇指被盗 中方启动索赔程序 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提出派两名专家赴美修复受损兵马俑 相关部门将修订部分文物裸展标准 昨天本报报道了中国兵马俑在美国展出过程中,被一名24岁男子掰断大拇指并偷走一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涉案男子已被保释,将面临审判。18日,此次展览的承办方、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文物交流中心已经在18日向美国合作方发函,提出将派两名中方专家...
江西考古工作者在瓷都景德镇市郊清理过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墓中出土有一批瓷俑和建筑模型等随葬明器,其中青白瓷胡人牵马俑特别引人注目。 这件瓷俑底座宽11.5厘米,通高21.9厘米,釉汁莹润,造型生动。一匹高头大马膘肥体壮,尾卷上翘,马身上配有笼头及鞍鞯,此刻正昂首嘶鸣,似长途跋涉归来;马身两侧各站立一俑,均深目高鼻,头扎发髻,身着长衣,下身撩起。右侧的一俑双手执缰作牵马状,左侧的一俑作策鞭赶马...
这对用于镇墓的武士陶俑,原出土于内蒙林西的金代墓葬中,从陪葬品的规模判断,墓主人可能是在公元1120年金兵攻打辽上京时战死的一位将军,不知何故,这对陪葬的武士俑在上世纪初竟流落到西宁后被一古玩商所收藏,现陈列于他的店铺中,供人欣赏。 这两个武士彩陶俑,通高85厘米,宽30厘米,头戴女真族人传统的发冠,身披胄甲、双目圆睁,两拳紧握呈持兵器状,脚踏草原的神兽雄鹿,一副好战的神态,不禁使人联想到千...
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是汉代颇具特色的一类陶俑,一般多出于四川中北部地区。从历次出土的说唱俑看,它们的身姿形态各异,有坐式、立式、半蹲式等;造型装束有别,有击鼓说唱者、手舞足蹈者、身着戏装者和袒胸露乳者等,皆淳朴活泼,滑稽可爱。 图为汉代坐式说唱俑,是不久前我在苏州的古玩市场上淘得的,据摊主讲那是前几年他在江苏溧阳乡下收到的。该俑身材均匀,坐姿优雅;俑身本有鲜艳的彩绘,但因年代久远而剥落,红色...
此俑通高20厘米,宽8厘米,狮身长16厘米,骑兽俑的整体造型浑厚有力,抬首望天,气宇轩昂,武士身披甲胄,跨骑于兽背之上,左手抓兽头,右手若举剑,二目凌视前方,如临战敌,呈现出那种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俑体由赭红、浅绿、墨黑三色描绘而成,制作粗犷,人兽之间比例尺寸失当,这种夸张的制作手法,具有辽金时代墓葬陶俑工艺的风格与特征,虽经漫长的岁月沦桑,但品相仍然完整无缺,尽管表面色彩大多已退化剥落,但局部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