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 明器 俑高36.8厘米、马高40厘米 这组陶俑造型活泼生动,动感很强。驯马者右手用力地拉紧缰绳,筋腱鼓起,左膝微弯,牙齿紧咬下唇,腮部肌肉紧绷,表情丰富。而马身体后坐,高抬左前蹄,扭头反抗,作不肯前行的桀骜不驯状,仿佛还能听到它嘶叫的声音。唐俑多系模制,再作细部修饰,然后入窑烧造。模制方法多数为分块合模。这组驯马俑的人与马,都是分别制出后再粘合而成的。 “马者,甲兵之本...
唐 明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52厘米、53.5厘米 这对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四肢矫健,怒目圆睁,足下踩踏做垂死挣扎状的夜叉。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凸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 天王俑源于佛教的护法神,多置于寺院门前或佛像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护法神的外表也逐渐被改造成经过艺术夸张的武士形象,不仅见于...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杨勖思墓出土 高51厘米 俑体态丰腴,头梳双股高髻,身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足穿靴,双手抱于胸前。除未戴幞头外,余皆男装,并展现出一种自信、从容的仪态。 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内则》记:“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如此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 高45.2厘米 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裙腰束于胸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 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7世纪中叶以前,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女俑的身材修长,人体比例比较适当。面部清秀,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裙上常饰以条纹,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
唐 明器 高31.4厘米、31.6厘米 双髻女俑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衫,没有开襟,为袒胸贯头式。高髻女俑身着窄袖短襦和曳地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巾帛。唐前期女子服装仍沿袭隋朝装束,衣衫短窄,下至腰部或脐部;裙形瘦长,其腰高及胸部,下可曳地,反映这一时期女子尚清秀的社会审美意识。窄袖流行是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习俗。至盛唐时期,衫袖逐渐加宽,女子着装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唐代女子的发髻形式丰...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杨思勖墓出土 高52.5厘米 唐朝受外来文化影响,男子服装一改褒衣博带、高冠革履的传统样式,而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袍服、脚穿高制靴作为最流行的着装,称之为“常服”。除了重大典礼活动外,上自皇帝贵族,下至百姓奴姆,都着此装束。此俑即着常服。其基本形制是圆领、窄袖,襟已没有边缘,长及于足部或膝下,穿着者的高低贵贱主要靠袍服颜色来区分,或以纹饰、佩...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45.3厘米 此俑头戴幞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恰到好处,体态逼真。 在唐代,幞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头,即便全身赤裸、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也忘不了裹幞头。 幞头是唐代男子的...
汉 东汉 明器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高56厘米 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
汉 西汉 明器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白家口出土 高50厘米 此女俑长发中分,向后梳理垂背,颈后挽髻,发梢左垂,身穿交领右衽深衣,深衣褶袖内露长舞袖。面容清秀,流露清淡的笑意。内穿交领长袖舞衣,外罩交领宽袖衣,袖缘有褶条纹饰;右手扬起,长袖飘扬在肩上方;左手后摆,长袖舒展,姿态优美轻盈。整件作品,既取大的动势,又注意细部刻画,成功地塑造了形体舒展洒脱、精神恬静内含的长袖舞伎...
三国 蜀 明器 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高54厘米 这件陶俑头梳高髻,带笄,有簪花4支,额前饰一朵大花,身穿长裙,紧袖、束腰。左手持簸箕,右手持一件工具,戴手镯和串珠。 同墓还出土有舞蹈俑、奏乐俑、说唱俑、听琴俑,庖厨俑、武士俑、牵马俑、侍从俑、跽坐俑、拱手站立俑等许多陶质随葬品和家禽、家畜、井、灶、房屋、水塘等模型以及大量青铜钱。 忠县在古代是重要井盐产区...
晋 东晋 明器 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 高33.7厘米 这件女俑头戴巾,上身穿窄袖襦,下穿及地长裙。 三国两晋南北朝女性的一般服装主要有袍、襦、袄、衫、裲裆、抱腰、帔、裙及袴褶等。日常服装是上身穿襦、衫,下面穿裙,种类不多,但式样较多。三国吴孙休时女性衣服上长下短,西晋初中原地区则上紧下宽,上衣都瘦腰并掩盖住裙子的一部分,到东晋时江南地区又变成上衣短。 目前所见...
晋 西晋 明器 1964年江苏南京板桥镇出土 男俑高20.3厘米,女俑高24.1厘米 这两件瓷俑都是灰色胎,釉已完全脱落。瓷男俑呈跪坐姿,额头突出,眼部略凹,鼻短,唇部突出,嘴部接近下颏,头戴圆形小帽,双手笼袖于腹前。瓷女俑为站姿,头挽双髻,上身裸露,下着褶纹长裙,双手交于腹前。 西晋以前,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少有俑人塑造。此瓷男俑五官位置、身体结构均不甚合理,特别是跪坐...
晋 西晋 明器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高22——24厘米 这些陶俑同出土于一座墓葬中,墓葬主人是西晋的一个县令。该墓一共出土29件陶俑,其中23件为仪仗俑。仪仗俑中除7件骑俑以外,还有文吏俑、武吏俑。7件骑俑中有1件吹奏乐器,6件手持方版。方版是向上级报告公务用的,上面简要写着要报告的公务内容。持方版的陶俑身份应是县官的掾属,也就是县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官吏。仪仗人员...
两个月前,中国兵马俑文物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会博物馆展出时,被游客破坏并盗走手指的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作案男子的行为和博物馆方面的失职,让人们感到痛心和强烈的不满。 目前,该作案男子被逮捕后保释,正在等待法庭的审判,面临最高可达有期徒刑30年的判决。而另一方面,费城市政府在日前通过了一份决议,正式向中方进行书面道歉。 费城市议员吴大卫(David Oh)表示,个案的发生...
汉 东汉 明器 1978年陕西省勉县老道寺出土 高20.5厘米 锸是汉代的起土工具,是由原始的耒耜演变而来的,用于深耕。在浚河、建土台、筑墙等土方工程中也需要锸。《汉书》中描述聚集大批劳动力开挖沟渠时就写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汉书》中又有“负笼荷臿”之句,意思是用锸挖掘起来的泥土,装在笼里运走。木柄铁口锸是汉代代锸的主要式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