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20日—21日,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届考古夏令营的选拔营员,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40多名高中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浙江良渚博物院,并实地到良渚古城、莫角山、反山、玉架山、茅山等良渚文化遗址考古现场进行学习,零距离触摸古文化,体验良渚文化博大精深。 在良渚古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等专家学者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虽然天气十分闷热,但...
“璀璨—良渚文化特展”昨日在台北县十三行博物馆开幕,这是浙江省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精品最多的良渚文化出境展。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余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旭微、副区长田野以及区文广新局等部门负责人,台北县县长周锡玮等两岸逾百位嘉宾出席。 此次“璀璨—良渚文化特展”是今年浙台经贸与文化合作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文化项目之一,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和余...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临平玉架山遗址第200号墓发掘出土了陶、玉器等随葬品100余件(组)。 第200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有过滤器、带甑鼎、鼎、豆和罐;玉器主要有镯式琮、冠状梳背、刻纹锥形器、匕形器和一双玉箸,其它还有镯、璜及管珠等。其中透雕刻纹平顶冠状玉梳背、成双玉箸为首次发现,玉匕为野外首次发现。研究史前文化颇有心得的研究员方向明老师说:“这是继反...
5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正在考古的良渚文化茅山遗址于近日进入第二期发掘阶段,发掘面积已经扩大到近20000平方米,创浙江省考古史之最。良渚文化茅山遗址第一期发掘,经过半年多的野外辛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首次发现水稻田和居住区与墓葬区布局结构清晰完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目前已列入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录。 最大收获是发现 结构完整的聚落遗址...
福泉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侧,遗址于1962年发现,上世纪70和80年代先后进行过多次发掘,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福泉山”这一人工堆筑的土墩上,而对整个遗址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盲点,比如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其性质等等。为更合理有效地保护、管理遗址及为制定遗址保护规划提供翔实的考古资料和学术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08年12月中旬至2...
小兜里遗址现位于海宁市海昌街道火炬村7组,遗址为一高出周边水田约1.5-2、东西长约70、南北宽约40米的长方形土墩,遗址四至范围保存基本完整。 2009年海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苑路北延工程涉及遗址区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4-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宁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现土墩东部布10米×10米探方T1-T12,实际发掘面积940平方米。清理了埋设于...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是我区一座既反映余杭人文历史特别是良渚文化精髓,又凸显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国家3A级景区,馆内藏品丰富且寓意深刻,是我区对外宣传余杭,宣传良渚文化的有效窗口。 近年来,博物馆在做好馆内基本陈列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文化热点,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举办了不少精彩纷呈的临时展览。近日,博物馆又与上海嘉定博物馆合作推出“石破天惊——良渚文化玉器展”。...
发掘区全景 玉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小林村五组(丰禾村)北侧,西距良渚遗址群20余公里,现已归属余杭经济开发区,面积近25000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8年10月20日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区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7600平方米。发现了良渚文化中晚期环壕聚落遗址,环壕内主要有大型堆筑土台、“砂土层”、墓葬、居住址和...
5300年前,良渚曾是中华大地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良渚先民用他们的原创精神,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迸射出了中华文明之光,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日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聚会良渚文化遗址,参与“良渚论坛·中华文化论坛”,王蒙、高占祥、吴祖强等数十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讨论。专家学者对良渚文化蕴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去年11月,一座290...
该玉琮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玉琮之王高49.7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5.6厘米,传山东出土。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目前不下二十多种...
良渚国家遗址公园昨启动 30年前,考古学家苏秉琦坐在良渚遗址的土坡上说,“此乃古杭州也”;30年后,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学者们脚踩在这片“古杭州”土地上,见证良渚遗址保护跨出的历史性一步——良渚遗址保护行动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 在标志性的良渚玉器雕塑前,红色的幕布缓缓落下,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宏大蓝图展现出来——它将良渚古城、莫角山、反山、汇观山...
双孔石刀 记者昨日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海宁小兜里遗址日前已清理5座墓葬,出土玉钺、玉镯、玉璜、玉梳背、玉珠串等大量良渚文化早中期玉器,这是自1995年以来海宁市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良渚墓葬群。其中,除了良渚遗址群清理的反山、瑶山显贵大墓之外,这次发现的5号墓是迄今发现的浙北地区良渚文化遗址中保存完好、最深的显贵大墓。 5号墓出土随葬器物49件,包括鼎、甗、豆、罐、盉、杯等陶器,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