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月2日,“韫玉良缘——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在桐庐博物馆开展。本次精品展由桐庐博物馆和余杭博物馆共同主办,共展出文物100余件(组),包括琮、璧、钺、玉环、玉镯、锥形器、玉梳背、项饰、筒形器等各类器形。这是桐庐博物馆临时展厅展柜制作及安装工程完工后引进的第一个大型的临时展览,也是桐庐博物馆在农历新年期间为广大桐庐市民精心准备的一场文化盛宴。本次展览分为“文明曙光”、“神圣精致”、“巧夺天工”三个主...
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2日公布的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与我省余杭良渚文化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蒋庄遗址出土遗物700余件,是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作为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它的发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深入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南京博物院13日对外公布,该院考古研究所承担考古发掘的江苏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项目入选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据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13日向记者介绍,蒋庄遗址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而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是迄今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墓葬最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 该发现突...
良渚玉器向来以纹饰精美、器型多样而闻名于世,良渚人不仅用玉器作礼器、祭祀器和陪葬器,还将造型各异的玉器佩戴在身上,形成了“全民尚玉”的社会风气。良渚人以玉为佩饰,有可能是为了美,也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尊贵和财富,还有可能把玉视为辟邪护身的吉祥物。 解读良渚玉器 在我国历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良渚玉器出土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既有工具类、兵器类玉器,也有礼玉和佩饰玉器,另外还有一些玉器造型奇特,...
良渚遗址自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现以来,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许许多多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而今已经闻名于世界,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如今国家博物馆在北京举办良渚文化精品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太湖之滨的先民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文化创造,对于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一文化,现将良渚文化的认识过程和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由国家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举办的《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已于8月19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展。此次展览是良渚文化文物首次在首都的大规模集中亮相,浙江方面为此特意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单位精选了213件套质料各异、造型丰富的精品文物,意图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良渚文化卓越的发展水平、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乃至中华文明起源上的独特地位。展品中,有制琢精美的玉器148件套,充分彰显了良渚...
从良渚遗址的发现和被初步认识,至今已将近七十年了,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而被正式命名也已四十六年。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可说是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有新的突破。不但对良渚遗址本身的研究已经大大深入,而且发现和发掘了一大批像寺墩、草鞋山、福泉山、庄桥坟等重要的遗址,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珍贵资料。在当前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众多著作中,良渚文化已成为首先被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博物馆推出良渚文化文物精品...
戴墓墩遗址是位于乍浦镇的一处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出土器物数量多,以出土的玉琮最具重要意义。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先民在乍浦生息而留下千年文明。 然而,乍浦人对戴墓墩遗址究竟发现和发掘清理出多少良渚文化的各种遗存物并不十分了解。据乍浦镇志记载:“戴墓墩遗址位于乍浦镇建利村,属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58年,经省文保工作者...
座谈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致辞 为展示良渚玉器工艺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中国史前玉器工艺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2015年10月9日上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办的《良渚玉工》学术成果发...
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传于世,曾被误为战国时代玉器,被称为“中华文明之光”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4300年。发现玉器的重要地点有江苏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反山、瑶山等。 良诸文化玉器数量很多,玉雕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其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透雕和细若发丝的繁密阴刻线等。良渚玉器的阴刻工具是采用硬度比玉高的打制石器,如玛瑙,水晶,黑曜...
“上海第一人”发源地、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崧泽遗址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大学共同主办的“再叩崧泽之门——崧泽遗址2014年度发掘成果展”8月10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举办。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上海博物馆联合河南大学对工程所涉崧泽遗址保护范围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据介绍,本次发掘区位于崧泽遗址西南部,发掘面积860平方米,...
崧泽遗址2014年度发掘,首次发现了良渚文化先民的生活印记。 “再叩崧泽之门——崧泽遗址2014年度发掘成果展”在崧泽遗址博物馆举行。 “上海第一人”的发源地、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崧泽遗址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从崧泽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遗迹,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玉石器、骨角器、铜器等遗物,并首次在崧泽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先民的生活印记,具有重要的发现意义和研究价值。8月10日起至10月31...
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第一手资料、历时四年编撰完成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图录收集了550余件全国馆藏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的656个刻画符号,对于研究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的价值研究,促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昨天,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秘书处主办,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承办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出版...
《东南文化》2014年01期 【摘要】对崧泽、良渚文化陶缸的出土情境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陶缸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发现,陶缸的礼仪功能占居主导,它往往作为礼仪祭器参与重要的丧葬仪式和宗教活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可能还兼具实用功能,初步推断是食物加工的器具。除此之外,对陶缸与墓葬等级关联性的讨论也有助于全面认识陶缸的功能性质。 【关键词】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陶缸;出土情境;功能分析
《东南文化》2014年05期 【摘要】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