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环绕 神秘消失的良渚文化

5300年前,良渚曾是中华大地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良渚先民用他们的原创精神,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迸射出了中华文明之光,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日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聚会良渚文化遗址,参与“良渚论坛·中华文化论坛”,王蒙、高占祥、吴祖强等数十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讨论。专家学者对良渚文化蕴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去年11月,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这一发现被列入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但良渚古城等文化遗址的发现同样给当代考古学界留下了许多谜。

良渚人是蚩尤分族?

距今5300年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辉煌了1300年后,却神秘消失,成为历史的“断层”。

关于良渚文化的失踪,考古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海侵”。专家推测,距今4000年左右,天气转暖,海平面上升,良渚人生活区域陷入汪洋。还有学者推测,当时有一部分良渚人南下,融入了当地的石峡文化;一部分人北上,到达中原地带,与中原的龙山文化先民发生战争,最后被打败;也有一部分人留在了故乡,数百年后与马桥文化逐渐融合。

也有学者认为,良渚人是蚩尤的一个部落,因为良渚文化中石钺很多,表明良渚人好勇强悍。蚩尤族中有一支叫羽人的分族,与良渚人一样,都崇拜鸟、兽图腾。蚩尤被黄帝打败,良渚文化也随即衰败。

另一种说法是,良渚贵族日益奢靡,追求享乐,国家的非生产支出太大,终致亡国。

良渚玉哪里来?

在良渚文化中,玉器的数量和种类之多耐人寻味。据统计,仅出土或传世的大件琮、璧玉器,已有上千件;良渚文化各类玉器总计,达近万件之多。在12号墓坑中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其中有一玉琮竟然重达6.5公斤。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品种超过60种,归类于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四大类。良渚文化玉器的精美,制作技艺的精湛,让人叹为观止。玉器上雕刻的兽面纹和人兽结合的“神徽”,已蕴涵强烈的宗教崇拜。高占祥表示,良渚文化中出土的大量玉器是“仁、义、礼、智、信”的象征,为专家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礼制提供了切实可查的证据。

矿物学家曾对良渚反山王陵出土的玉做过检测,发现全是真玉。良渚人的用玉量十分惊人,但良渚文化遗址区内却始终没找到过玉矿。而在江苏溧阳小梅岭发现的玉矿,证明在良渚文化时期采用过。

良渚玉让人惊讶的还有它们的鬼斧神工。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良渚先民居然在一毫米的范围里刻画出四五道线条匀称流畅的曲线,这种精细入微的琢玉技术至今无法还原。

权贵墓葬为何在祭坛边?

祭坛和墓葬合一,是良渚文化比较独特的现象——在良渚文化汇观山、瑶山等大型遗址中,祭坛周围都布置着排列有序的墓葬。这类似于玛雅文明。玛雅人以葬在祭坛旁为荣。

在良渚文化时期,祭坛是个沟通人界和神界的崇高场所,那些掌握祭祀权力的阶层,巫师或首领,自然要把自己和家属的墓葬,放在祭坛周围了。

从良渚文化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良渚文化的大型墓的主人是贵族,中小型墓则属于平民墓葬,其中小型墓是平民中的较贫穷者,这类墓数量最多。良渚文化中还有“乱葬墓”,其中葬有身首异处或被捆绑者,这部分是战俘或因贫困而沦为被奴役者。有专家推论: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有三大社会阶层:贵族、平民和被奴役者。

良渚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猜想,正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这次良渚论坛上所说:研究、挖掘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梳理、阐述良渚文化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很有意义。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