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良渚文化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良渚遗址西南侧,与良渚圣地公园组成了“良渚圣地”旅游中心区,是良渚区域内的标志性景点。良渚圣地总占地250亩,其中良渚文化博物馆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成一个集展示、研究、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场所。 良渚文化博物馆由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资建造,良渚遗址管委会负责维护管理。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世界建筑大师Da...
记者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获悉,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布展,该馆良渚文化精品陈列展厅已恢复,并于近日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不仅以其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水乡文化陈列为人所知,其良渚文化系列展览也具有很高水准。“文明曙光--馆藏良渚文化器物精品陈列”集中展示了几十年来余杭在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文物的收藏等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其中展示的一些精美玉器,能够代表良渚文化玉...
8月19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朱金坤专题调研良渚遗址综保工程推进工作,并实地踏看了荀山片区、观音塘片区、塘山片区、姚家墩片区以及瑶山片区五个遗址点项目现场。区领导沈旭微、沈昱、王少青、钱杭根,良管委领导张俊杰、吴立炜,区委办、区府办、区委宣传部、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建设局、风景旅游局、国土余杭分局、交通集团、良渚组团管委会、良渚镇、瓶窑镇、美丽洲公司主要负责人陪同调研。 良渚遗址综保工程将按...
日前,筹建中的上海大学博物馆获得上海龙之现古玉收藏馆无偿捐赠的四件良渚文化玉器。 龙之现古玉收藏馆是闵行区挂牌的民间收藏馆,展览以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为主的古玉文化。馆长潘卫东先生听说上海大学正在筹建博物馆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捐赠馆藏兽面纹三叉形器等四件良渚文化玉器,以支持上大博物馆史前文化部分的展示,并将通过借展、捐赠等形式为上大博物馆提供更多珍贵的展品。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
考古日记、器材、指南针、照相机、地图……在纪念赵陵山遗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周年之际,“中华文明馆”今日在昆山张浦镇开馆,吸引众多考古爱好者前来参观。业内人士称,展出超出想象,全国罕见。 位于张浦的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是太湖流域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距今5000多年。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9米,东西长1...
浙江 王明达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不要说收藏界对良渚玉器不甚了解,就是学术界对良渚文化也是知之甚少。短短二十多年来,经过浙江、江苏和上海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发现层出不穷,良渚文化先民创造的光辉夺目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世人面前,良渚文化成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典型,良渚文化的研究站到了考古学科的前沿,而良渚文化中最耀眼的奇珍——良渚玉器,不仅成为研究者热门...
4月26日,内蒙古博物院与浙江省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共同主办了“瑰宝——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览”。这是良渚文化在内蒙古博物院的首次展出,也是内蒙古博物院建院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专题展览。此次展出的来自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的良渚玉器共计120件(组)。 据了解,享誉中外的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分布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时期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它因...
昨天起,近80件良渚文化玉器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展,奇特的造型和精致的纹饰让观众感叹不已。和常见的玉不同,此次展出的玉器颜色多为鸡骨白,看上去更像石头或象牙的颜色。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介绍说,这批玉器的本色为绿偏蓝的“苍”,但被埋藏在坟墓中,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土浸,颜色因此发生变化。近80件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枚精美的玉牌饰,器形如倒置三角形,底角圆钝呈弧形,器体扁薄...
“在过去的2010年,良渚博物院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良渚玉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我国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不完全统计,良渚遗址管理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这是记者在昨天召开的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扩大)会议上获得的信息。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朱金坤主持会议,区长姜军,良管委领导张俊杰、吴立炜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2009年3月-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苏州木渎周边地区展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工作中,在彭家墩地点发现一处大型良渚文化墓地和红烧土台遗址。 彭家墩为一处长约110米,宽约85米的规模较大的土墩。土墩高出周围地面约有2~3米。在墩子顶部发现两处红烧土台基遗迹。西侧的红烧土台(HST1)为东西向长方形,长约13.7米,宽约9.7米,总面积约130平方米。在...
茅山遗址良渚文化独木舟出土情景 茅山遗址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西北的上环桥村村北。为配合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2009年7月—2010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对茅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初步揭开了一处距今6000—4000年史前聚落遗址的面纱。2010年2月迄今的茅山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对茅山遗址史前聚落特别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露,其中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大面...
近日,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研讨长江下游文明探源。会上,专家们再次讨论了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称其为“良渚文化的源头、为江南文明续上了断裂的一环”。自今年年初该遗址发现高等级大墓以来,已吸引多位中国考古界泰斗及专家前来实地考察论证。 当一块黑红色的石锥清晰呈现在考古学家们面前时,周润垦几乎可以确定,连同它一起出土的打磨用砾...
昨天,良渚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题研究会议举行。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朱金坤出席会议并讲话,区长姜军主持会议,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福友,区政协副主席钱杭根,良管委领导张俊杰、吴立炜参加会议。 良渚遗址管委会汇报了良渚遗址申遗工作有关情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关设想与建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良渚玉文化产业园下一步工作打算及管理办法。今年10月,良渚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
9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博物馆将举办《瓷文化论坛暨良渚文化大型特展》活动,这是首届中国国际(萧山)跨湖桥文化节活动之一。这次活动由萧山区委、区政府主办,区文广新局、区博物馆承办,良渚博物院、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协办。 此次瓷文化论坛将邀请省内外陶瓷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论坛将着重围绕萧山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就萧山瓷文化的发展背景、脉络、影响,以及瓷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重大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已经出现了国家雏形、却没能进一步形成国家,是什么阻断了古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这个问题最近有了新说法。中国考古论坛转发复旦大学汪洋、翟杨两位教授的文章称,这可能与气候突变及人口压力有关。 高效稻作农业的背后 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已经会使用“通体磨光、形制规整、刃部锋利”的农具,并且种类丰富多样、功能齐全,耕地有犁形器,铲削杂草有石铲、石锄、角锄等,收割有石镰、石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