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在湖北天门召开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公布,该遗址近日出土250余件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激发了学界对于石家河文化的新思考。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
出土连体双人头像玉玦。 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
体双人头像玉玦。(视界网 余乐 摄) 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
考古人员下挖6米多深坑以寻找内洞入口 未发掘前娅怀洞遗址远景,该洞视野开阔,背山近水,洞前有棵木棉树遮挡(资料图) 娅怀洞遗址对于研究广西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所出土的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经济、复原古代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经过7个多月的发掘,遗址内发掘面积近15平方米,发现了用火遗址,出土石器、人骨、兽骨等各类遗物约2万件。 背山近水,视野开阔,闲...
刚出土的连体双人头像玉玦 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5500年至6000年。它分布在东起辽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由一个大的部落集团所创造,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红山后发现这种原始文化遗址而得名。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处,是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共16个地点组成,占地50平方公里。第16地点位于遗址的西南部,辽宁省文物...
【摘要】齐地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近年间的考古发现资料,齐地从公元前40到50万年前此地发现有人类活动开始,到新石器时代,历经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四个不同的阶段,其间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冶炼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近年来齐地的考古成就做了一定程度的搜集和整理,力图清理出齐地史前文化的一个基本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齐地;史前;文化 【基金】四川师范大学20...
近日,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顺利结束。本期发掘工作共发掘800平方米,清理房址11座,灰坑151个,窑址3座,墓葬1座,出土史前人类各类陶、石、骨质实用器300余件。 沙塘北塬遗址是宁夏境内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齐家文化早期遗存,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1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
11月7日至9日,由陕西省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史前考古龙岗论坛在陕南汉中举行。来自全国21家考古科研院所、15所高校的新旧石器的专家学者130余人参会。与会学者考察了南郑龙岗寺遗址发掘现场,观摩了遗址出土的标本,听取了大会主旨报告并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组,分别对龙岗寺遗址发现的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存、近年旧石器考古的新成果、汉水流域史前至商周考古学文化序列、以汉中盆地为中心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0日透露,考古人员在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发现了北方地区保存较好、揭露最为完整的龙山时期小型石城聚落。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与村庄隔开光川相望。寨峁梁遗址处在开光川下游西南侧的一座椭圆形山峁上,遗址面积逾3万平方米。 “数量丰富、保存较好、排列有序的房址是寨峁梁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介绍,寨峁梁遗址发掘的遗迹包括南城墙、房址和灰...
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古发掘,日前,西藏邦嘎遗址和琼结河谷调查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收获。专家表示,目前初步观察认为,邦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遗址。 邦嘎遗址是西藏山南雅砻河谷地带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从1985年首次试掘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由于种种原因,资料迄今未能正式发表。为全面了解该遗址的年代、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制定了数年的工...
11月7日至9日,130余名来自加拿大皇家博物馆、中科院、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近20所高校,全国30个省市考古研究机构领导及专家学者齐聚陕西汉中,参加了由陕西省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理工学院协办,汉中市文物旅游局、南郑县文物旅游局、龙岗寺文管所承办的中国史前考古龙岗论坛。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齐高泉,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春丽,汉中市政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考古人员在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发现了北方地区保存较好、揭露最为完整的龙山时期小型石城聚落。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与村庄隔开光川相望。寨峁梁遗址处在开光川下游西南侧的一座椭圆形山峁上,遗址面积逾3万平方米。 “数量丰富、保存较好、排列有序的房址是寨峁梁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介绍,寨峁梁遗址发掘的遗迹包括南城墙、房址和灰坑等。...
11月6日,由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的“《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出版座谈会”在汉中召开。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出版社、半坡博物馆等考古文博单位的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巩启明是我国著名史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是环境考古研究的开拓者与倡导者之一。《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共收录巩启明史前考古研究的论文、文章共30篇,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陕西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和“半坡与姜寨遗址研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