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日前发现一座南北方向的古墓,专家初步勘察后认为,此墓为唐代砖室古墓,墓室形制极为罕见。 从考古资料看,一般唐代砖室墓大多是四壁弧形结构,这是隋唐断代的主要标志,但此墓除南北壁稍有弧度外,其余三壁均为方形,这在唐墓中极为少见,对研究唐代墓葬形制很有价值。 据悉,这个墓是平顺县北社村一村民不久前在挖掘宅基地时发现的。在古墓发掘清理过程中出土了墓志铭、完整陶罐及少量泥俑。 ...
近日,廊坊市广阳区北旺砖场取土时出土了一批文物,经专家考证,确认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征集了出土遗物,并对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 遗物出土于距地表下约8.3米,厚3—48厘米的泥炭层中,有陶器残片、骨角器、石器三类,另有灼烧过的木柴和动物骨骼、鹿角、螺壳、蚌壳、朽木等。陶器又分夹蚌陶、泥质陶两种,以夹蚌灰黑陶、深褐陶和极少的灰陶为主,可辩器类较为简单,为盆(盂)和极少的支脚碎块。盆...
近日,在吉林省通化县大安镇水洞5社偏北的一座山前,发现一个高约1.5米、深约两米的山洞,出土大量猪化石、鹿化石、熊化石、果皮,这也可以证明当时的人类不只是单纯的以狩猎为生,平时还采集果实充饥;从鹿角的横断面不均匀来看,明显有人类加工过的痕迹,当时可能用它作工具。从发现的遗物来看,种类不同的动物化石集中在一起,可以证明当时人类曾经利用这些动物的骨头作为生活工具。此外,那里还有烧过的炭和剩余的灰尘,这...
近日,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时,调查人员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清西陵发现了一处至今保存较好的清代护陵营房建筑,也是清乾隆时期陵寝护陵营房中的孤品。 该营房位于梁各庄镇岭东村,多罗果恭郡王弘曕园寝的东侧,与王爷园寝一河之隔,有石桥相通。过桥为一青石铺就的斜坡,营房大门的遗址在位于斜坡上,青条石墁地,存有柱础四个。大门南侧的南倒座三间尚存,但已破败不堪。据当地老人介绍,进大门后,曾有两处相同的院落南北...
近日,宜黄县中港乡发现保存完整的我国明清古建筑精品——州司马宅院。该古建筑的发现,引起了专家的考察和重视,湖北古城保护专家李立公在考察后赞道:“宜黄县州司马宅院的建造工艺属江西众多明清古建筑群中之精品,其级别远远超过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棠阴古建筑。”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对该州司马宅院的评价非常高,他说:“宜黄州司马宅院工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为我国建筑史罕见...
7月13日一早,突然接到一个信息: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南地区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沈阳古城大南门(得胜门)的瓮城,记者立刻赶到了考古现场。考古研究所考古二队的沈彤林大致介绍了整个考古情况。 在记者眼中,已经过考古清理过的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南门瓮城原来的地基部分和城墙所用的大青砖、大条石等。沈彤林说,瓮城是指围在城门外的小城,它呈半圆形,对城门起保护作用。目前发现的这个瓮城与原来老城墙的距...
江西省考古人员在瑞赣高速公路开工前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赣州市会昌县发现了明清时期大型客家墓葬群。10日,这一客家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初步完成,专家认为这是江西省内发现的最完整、最能科学揭示客家丧葬习俗的客家墓葬群。 据现场考古发掘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军介绍,这个明清大型客家墓葬群位于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马尾湾瑞赣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有大小墓穴20个,大...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15日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获悉,经过考古学家不懈努力,红山文化对商代玉器影响的直接证据现已被找到。 据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从商代出土玉器分析其形态构成、装饰风格及工艺特征,红山文化玉器至少在四个方面对商代玉器或多或少有影响: ——玉材的使用方式。商代立体动物形玉器多用子料雕刻琢磨,依玉材的形状与大小施以合适的艺术题材,这样...
7月15日,保加利亚考古学家在保首都索非亚以东约28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展示一个色雷斯人的面具。 7月14日,考古学家们在当地发现了一座公元前4世纪的色雷斯人墓地,发掘出一批精美的文物。保加利亚被认为是古色雷斯文明的中心,考古学家近年在该国发现了大量色雷斯文明遗址和珍贵文物。
日前,陕西省考古专家在对唐代乾陵地区航空遥感照片研究时,发现了乾陵“下宫”的建筑遗址。据了解,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地。下宫是唐代帝陵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实际上是由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的。
新出土的莲花纹方砖 新出土的四叶纹方砖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队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工程”建设,对含元殿遗址以南拆除范围内的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后期工作中又有新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含元殿遗址以南新发现了唐代渠道、桥梁、道路等遗址。所发现的该渠道应是唐代流入大明宫的“龙首渠”,渠上正中桥应是唐皇帝专用的御桥。 发...
7月11日,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眼镜蛇图腾(左)和龙图腾 保加利亚考古学家日前在保南部佩尔佩里孔地区发掘出两个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时期的珍贵陶制图腾。这两件图腾分别为一只表现为攻击状态的眼镜蛇图腾和一只张开嘴并带有鬃毛的龙图腾。从发现地点看,它们属于保加利亚罗多彼山区采皮纳文化。
曾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南京卡子门工地“近十座六朝墓被毁”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经过5天考古勘探,确认该地区没有六朝家族墓地,已知的两处遗迹,分别为六朝和清代晚期之后墓葬。 据主持考古勘探的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介绍,施工现场只有3000平方米的山坡是地层土,可能有古墓。但根据考古经验,此处存在六朝墓群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古代一般选择山的东面或南面下葬,取通风朝阳之势...
东北网7月13日电 近日,陈先生反映,他的家人于近日在工地施工时,意外发现一块象牙形状的东西。昨日,记者和陈先生来到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对陈先生发现的古化石进行了鉴定。 在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记者见到了陈先生说的古化石。这块古化石大约有50多厘米长,由于化石外表被沙土覆盖,所以看不出具体的颜色,但用手摸起来感觉十分粗糙。据陈先生介绍,这块古化石是约半个月前在道外区一处工地上发现的,当时化石就埋...
新华网东京7月13日电(记者钱铮)日本考古人员最近在福井县胜山市北谷町一处约1.2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块恐龙化石。从形状推断,这是大型食草恐龙前脚上的一部分。 据日本媒体日前报道,化石是在一块直径约2米的岩石表面发现的,目前还未完全从岩石中挖掘出来。根据露在岩石外面的化石推断,这块前脚骨整体长约90厘米,宽约25厘米。 考古学家推测,此次发现的恐龙有可能属于蜥脚类。蜥脚类恐龙是一种身躯庞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