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说起南宋大学士汪大猷,可能很多人没什么印象。但他爷爷汪洙撰写的那两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你一定听说过。在严谨家训下,汪大猷考上进士,历官太子侍讲、刑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等职,是个当过大官的余姚大隐人。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近日完成了对汪大猷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据介绍,汪大猷墓是迄今为止省内正式...
考古人员正在发掘古墓 明代古墓内保存完整的墓室,用铅做成的墓志铭,墓志铭上刻有墓葬所处位置地图,头顶画像砖以及古墓内难见的水银。 昨日上午,厦门文物保护中心在海沧一在建工地发掘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坟墓,发现该墓葬是目前厦门发现的明代墓中,唯一刻有地图、使用铅做墓志铭和画像砖的,墓葬中还保存着水银,对考证400年前墓葬习俗有很大价值。 古墓藏身“风水宝地” 古墓藏身于海...
宁波李光墓志铭石碑 据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消息,宁波余姚普查队日前在牟山镇普查时发现宋资政殿学士李光墓志铭石碑。 据《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五冢墓载:“庄简李光墓在姜山”。市文物普查队于近日在牟山镇姜山村普查时发现了南宋资政殿学士李光的墓志铭石碑。此碑于2005年8月在姜山被盗墓穴的泥坑深处,由当地村民发现后存放在村民李春芬家门前。幸得村民李春芬家守护,与南宋方丈碑放于一处,...
图为发现的墓志铭的“封面”。 17日下午,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在黄埭高坟墩西南方向的东桥老街上,发现了一块来自高坟墩的墓志铭,据称这块墓志铭是1981年前后从高坟墩清理出的。这块墓志铭的突然现身为高坟墩考古现场只出器物、不见文字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其明确的文字资料第一次证实了高坟墩在清乾隆朝时的家族墓地身份。 陪同记者找到这块墓志铭的黄埭文化站...
有人在惠安紫山镇仕尾村发现了一方被弃为磨刀石的明代墓志铭,记载的是惠安郑慎庵及其夫人。瞧瞧上面何人撰文、何人写丹青、何人篆盖,可了不得,落款皆为当时名人! 从这一石头中,可看出一个郑姓家族曾经的兴旺。 如今,该村庄郑姓想追寻先辈所走过的足迹。昨日,记者接到报料,立即前往采访。 缺角的墓志铭 泉州文史界人士龚书群老先生介绍,这一方墓志铭大约为40cm×60cm,是惠安郑慎庵与夫...
昨日,鄂州市郭家垴古墓群又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中两块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一名宋代邵姓高官的生平,这名高官的名字在现在的邵氏家谱上还可以查到,实属罕见。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宋墓由青砖砌成,死者部分骨架仍保存完好。骨架旁边,有一件象征主人身份的银腰带。棺木涂红漆。墓穴还出土大中小三个瓷碗,保存完整。 墓中发现大小两块墓志铭。大墓志铭长90厘米,宽50厘米,刻有大约1000个文字,清晰可辨。考古人员介...
前晚,长沙捞刀河镇广顺村的黄先生和邻居们挖地基建房子的时候,挖出了一块青瓷的墓志铭。大家赶忙请来了文物专家进行鉴定,没有想到专家鉴定后发现,这里真是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的墓葬。 记者在现场可以看到,在挖掘机旁的土质层中一块瓷制的墓志铭文十分明显,这块铭文青边白底,上面刻满了约拇指大小的正楷铭文。其中嘉庆、光绪等金色字十分清晰。 居民黄先生介绍,这一带正在进行建房施工,前晚挖掘时发现了这座墓葬。附近...
记者昨日获悉,厦门同安区五显镇塘边村日前在平整溪仔尾征地时,发掘出两碣清代武职官家墓志铭。墓志铭为黑色辉绿岩质,高0.28米,宽0.55米,四面阴刻楷书共106行,满行23字,楷书铭题为《皇清诰封夫人洪惠林太夫人墓志铭》,距今已有244年。 墓志铭详细记述林太夫人守节54载,侍奉公婆、相夫课子的贤能女德以及50多位三代子孙婚嫁的情况,对于研究清代中叶的武职官所、门荫制度、官家联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
位于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爱国9组的“阁老坟”,日前出土了两通清代康熙年武英殿大学士赠少傅谥文恭王顼龄墓志铭。金山区博物馆馆长奚吉平称,此墓志铭体积之大在上海地区实属罕见,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块铭石为清代青石,形制呈正方形,边长80厘米,厚15厘米,是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铭刻的,距今282年。其中一块铭石为篆体阴文,字迹十分清晰。另一块铭石四边均...
在失散民间多年后,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墓碑及墓志铭终于被沪相关部门找到。昨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徐光启和《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徐光启墓一直缺失的原墓碑和墓志铭如今已物归原主。 徐光启出生在当时的上海县法华汇(如今的徐家汇),在数学、天文、历法、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他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更是我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墓志,是记载墓主身份、古代铭刻在石碑上的悼念性文字,一般只有达官权贵的墓葬才会留下墓志。近日,南京地质专家项长兴在江宁汤山镇后村考察后村南朝失考墓神道龟趺时,竟然意外地在当地一户农民家发现了一块神秘的“无字墓志”,记者随后了解到,这块“无字墓志”是26年前村民挖地基时挖出,出土时上面曾经有鲜艳的红色字迹。 “墓志”上的字迹已...
昨天下午,婺城区雅畈镇村民何小勇,携带一袋重达三四十公斤碑铭碎块来到报社,想通过本报捐献给文物局,并呼吁广大市民共同保护文物古迹。 据何小勇介绍,他家住婺城区雅畈镇雅畈三村上街,他是一位瓷器收藏爱好者,对收藏文物有很高的兴致。十几天前,他在丈母娘家金东区东孝街道下于村探亲时,得知附近高带山西侧的一座古墓在修路时被推掉了。而且据村里的老人讲,这座古墓的主人曾在朝廷做过大官,村里干部已经将坟墓内的骸...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日前征集到的唐咸通二年(公元861)砖刻墓志铭,将剡县改名为赡县的历史提前四十七年,校正了方志的缺漏。 此砖墓志出土于剡湖街道一处土名为高清塘的地方,砖墓志长39厘米,宽39.5厘米,厚7.5厘米,行书,直刻十六行,满行16字,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14字。砖墓志说:“府君,即公之长子也,享年三十有七,咸通二年正月一日,终于婺州东阳县石室乡崇化坊之旅舍。以当年三月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