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说到底,扎紧文物保护的篱笆不能只是单向用力,政府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视角,更不可能防范所有的漏洞,只有将政府责任、法律惩治与公众参与结合在一起,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有可能真正管好这些“宝贝”。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清东陵半年之内两次被盗,引发社会关注。国家文物局督察司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清东陵两次被盗暴露出地方政府的文物安全责任意识不强,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下一步,国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名考古学家。1958年生,原籍浙江永康,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简介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5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助教、讲师、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天进从年轻时就献身学...
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摸清家底的一项重大举措,将于2016年底完成普查登记工作。届时,各级各类博物馆将呈现以名称、年代、保存状态、来源等14 项信息为主的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这将是一套较完备的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在圆满完成此次普查任务的同时,如何将这些数字化成果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科研、惠及百姓,是博物馆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博物馆发展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即公众与博物馆的脱离,面对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文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在改善与公众关系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尝试从新的角度出发,探讨博物馆如何融入公众。 【关键词】博物馆 融入公众 途径 ...
7月8日,记者从东营市文广新局获悉,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将于7月16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现面向社会征集参观者,限额50人,有意向的市民可网上预约参与。 据介绍,东营市吕剧博物馆位于东城东三路与沂河路交叉口北。博物馆的建设立足于大文化的视角,采用平面(展板)展示、实(文)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互动系统四种展陈方式,全方位展示吕剧艺术的产生、演进、发展历史和在社会文化发展中...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球城市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一趋势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十分明显。大到对大同古城“恢复风貌”的讨论、小到北京智珠寺保护与利用的争论,远到对日本“明治工业遗产”申遗的关注、近到利用社交媒体曝光所在城市文物及历史建筑的不当拆建现象,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公众关注...
故宫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一处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最近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个探坑有什么讲究?难道在这里新找到了太后埋的宝贝还是宫女太监的私藏?事实远比这更加振奋人心——专家在此“挖”出了一段明永乐时期墙基。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为探究紫禁城“前世今生”增添了新的证据。 墙基结构处处 显现“工匠精神” 记者昨...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以非遗融入生活为切入点,全国举办800多场形式多样的展示宣传活动,重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6月7日《北京青年报》) 中国是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近些年来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卓有成效,无论是拥有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文化遗产日”的公众考古活动在当天正式启动,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遗址被选为今年的公众考古地点。据悉,在这一活动中,考古志愿者和观众可在考古现场体验科学考古过程。
汗王宫、城隍庙、中心庙、故宫、东三省总督府、张氏帅府,细雨中,志愿者行走在一段跨越了300年的沈阳城市历史之中。一幅幅画卷或展现在志愿者们的眼前,或浮现在脑海,他们忽而惊叹,忽而叹息。原来,沈阳曾经有过那么多华丽的历史,沈阳曾经有过那么多光荣与骄傲。 昨日,由沈阳晚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之一“盛京往事,梦回汗宫——公众考古带你穿越盛京”活动,在中街汗王宫遗址启...
今天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故宫博物院上午公布了其考古新发现——首次发现了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 据介绍,2016年5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取得重要收获。主要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包含由一条东西向明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立桩)、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昨日,记者获悉,6月11日起,圆明园将再次推出“公众考古”,让市民与西洋楼远瀛观考古遗址亲密接触。同样从明日起,北京市还将在圆明园正觉寺内展出《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等四项展览,讲述北京市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 隔栏观考古 看洛阳铲什么样 6月11日将迎来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156年前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
2015年6月13日,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养雀笼”作为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面向社会开放。 “中国文化遗产日”揭考古神秘面纱,还将展示考古工具;另推四项展览讲述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昨日,记者获悉,6月11日起,圆明园将再次推出“公众考古”,让市民与西洋楼远瀛观考古遗址亲密接触。同样从明日起,北京市还将在圆明园正觉寺内展出《北京市...
从盛京到奉天,是一段300多年的历史。而在今天的沈阳,这段悠长的历史可以浓缩为一段旅程,从北顺城的汗王宫(博客,微博),到沈阳路的故宫,再到南顺城的帅府,步行只需要30分钟。光怪陆离的城市商业长廊边,历史沉默成钢筋水泥,却与谁人说? 昨日,由沈阳晚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16年公众考古活动正式启动,现正式向社会征集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本次活动主题为“盛京往事,梦回汗宫”,志愿者...
泉州少林寺复建25周年之际,寺庙特向社会公众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有关泉州少林寺的各类文献、记载及相关实物,并将对征集的文物进行评选,给予相应的奖励。 据了解,征集的文物包含与泉州少林寺有关之历史文献、学术探究成果、文物风貌历史图片、实物证据、人物传奇、故事传说及与泉州少林寺历史相关之重要线索提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