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绿脸俑”全貌 日前,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的“帝国强兵——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秦跪射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面向公众开放,其中,秦兵马俑中发现的唯一一尊跪射俑“绿脸俑”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赏。 据了解,该“绿脸俑”1999年发现于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除头发、胡须、瞳孔是黑色外,脸部全部由矿物质的石绿颜料涂成绿色,极其罕见,它的发掘...
胡俑只见于隋唐时期,从北宋开始不再出现。唐俑中的“胡”,为印欧人种的粟特人。《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九姓多以其部落为姓,用以告诫后世子孙不能忘本。其本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从考古出土情况来看,唐代胡俑中男子常见,而高额深目、鹰鼻丰頣的胡姬俑则不经见。不过从文献和诗词...
“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汇聚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文物共计141件(组),展览采用12组秦汉陶俑对话的陈列形式,向观众介绍了两座帝陵的考古发掘成果。 8月8日,一位外国游客在参观展出的秦骑兵俑。 8月7日,“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汇聚了秦始...
人类究竟从何而来?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西方盛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伏羲和女娲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天地初开,不见人烟。女娲从天上降临人间,炼石补天,抟泥为人。和女娲同行的还有她的哥哥伏羲,伏羲教会了人类捕鱼和狩猎。当伏羲站在洛河入黄河处,看到两河交汇、清浊分明,产生灵感,创太极、演八卦,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序幕。在二人的帮助下,人间越来越热闹,生活也越来越美好,二人...
考古专家袁仲一(左)、杭德州(右)在秦兵马俑一号坑早期发掘现场。 资料照片 开栏语 40年长风激荡,40年大潮壮阔。40年来,三秦大地上写就了一部部以改革开放为鲜明主题的壮丽诗篇。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更加生动地反映陕西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和重大典型,更加全面地展示全省各地各系统取得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1999年秦兵马俑二号坑G18中段北壁附近发现的绿面俑。 张天柱摄 2013年6月29日,90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第五次来陕参观兵马俑。 张天柱摄 1991年11月5日,时任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第二次来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资料图片 秦兵马俑一号坑早期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秦兵马俑一号坑全景图。 张天柱摄 第一位探访秦俑的外国元首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伟...
2015年至2018年,三年内分别有两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访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兵马俑文化遗产情有独钟。时至今日,兵马俑考古发掘44周年,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已经成为当下“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完美途径。2018年上半年,秦陵博物院共开发文化创意产品185款,涵盖复仿制品类、文创产品类、日常生活类、装饰装扮类等多个领域。同时,积极搭借各种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参加西安丝博会...
近日,有网友爆料,说自己在西安入住了兵马俑主题的民宿,床前床后、墙壁、洗手盆、台灯……房间里到处都是兵马俑大大小小的复制品,颇为惊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也关注到了这则新闻:“这是一个非常差的创意,兵马俑不适合民居。”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但地宫到底什么模样,无人知晓。上世纪70年代兵马俑的发现,才让人们第一次亲...
1974年,陕西秦始皇帝陵陵园东侧兵马俑坑看似偶然的发现,揭开了秦俑发掘与研究的序幕。40多年来,出土的上千件秦俑蕴含着丰富的秦俑服饰文化。秦俑服饰研究从初时的风发泉涌,至今仍方兴未艾,加之秦陵地区尚有未知的发现,秦俑服饰的全貌也有待呈现,可以说,秦俑服饰的原始察终,通过睹微知著的科学研究探求其来有自的历史根脉,是秦俑学和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其发展的内在需求。 ▲ 高级铠甲军吏俑(图片来源...
唐代 ·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高39厘米 长38.3厘米 重2.725千克 灰白色陶胎,除俑头、颈及手为彩绘外,周身均施彩色釉。 男俑黄衫、绿襟、黑靴,端坐于马上,马身施褐釉,间施绿釉,四足及底板施白釉。为唐代彩色釉陶器中的上品。
唐代 · 三彩女立俑 高42厘米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出土 女立俑面庞丰润,娟秀的双眼微眯,下颌微抬,以优美的角度向上仰视;红唇微启,甜美的微笑中似乎充满着对生活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她站姿优雅,身段袅袅婷婷,穿落地长裙,轻薄的衣裙与丰腴肥美的体态完美结合在一起,衣裙自然流畅的丝绸质感和优美的曲线条,充分体现出唐代女性的柔美、端庄、矜持、风雅和高贵。
西晋(265-317) 高18.7厘米 1962年北京西郊景王坟西晋墓葬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武士形象。头戴两侧有护耳的尖顶兜鍪,兜鍪前面中心处呈尖状下凸,护住眉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战士头盔。头部为模印预制后插入颈部的。上身穿筒袖铠,腰束带,下着裤。全身自颈部以下施褐色釉,颈部以上涂白粉,推测面部应原有彩绘,右手似执鞭,作驱车前行状,推测为车夫,形象简约。
晋(265-420) 高19.4厘米 北京房山区服装厂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模制。头发上梳,总于头顶成高髻,裹以头巾。睁目鼓腮,口圆张,挺胸收腹。上身赤裸,下着及地长裙。双手环抱于胸前,作歌唱状,推测为歌唱俑。
北朝(386-534) 左:高23厘米,右:高21.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左:高23厘米。泥质灰陶。上有白陶衣,有红彩。明器。头戴武冠,敛下颌,上身内穿紧身宽袖衫(褶衣),外披裲裆铠,铠上有鱼鳞形甲片、上施朱红色彩。铠甲内衬厚实的裲裆衫。腰束带。下着裤管宽松博大的缚裤。身背箭壶,内盛数枝长箭。裲裆铠是南北朝时将士的主要装备,士兵与军官皆用。因其曾经被指定为武官甲制,结合起所戴之...
隋(581-618) 通高3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男俑与马俑为分别模制后再捏合一体,男俑头戴幞头,身着右衽窄袖圆领长袍骑于马上,足蹬长靴,左手扶鞍桥,右手执物(已失)。马立于长方形扁平托板上,鞍鞯俱全,神态驯顺。通体施黄釉,釉面有细碎开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