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元,高3.2cm,口径13.2cm,足径14 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弧腹,圈足。胎、釉均洁白,釉质光亮,施釉不及器底。里心模印阳文牡丹两朵,外壁刻竖线纹多道。 模仿定窑白瓷是金、元之际山西霍县窑的主要特色之一。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霍窑”条载:“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折腰样者,甚整齐,故曰彭窑。土脉细白,与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润,极脆,...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金—元,高25.5cm,口径5.2cm,足径10.9cm. 瓶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丰满,制作精致。从传世钧窑瓷器来看,葫芦瓶较为少见。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清代青金蓝釉卧兽式暖砚 砚盖外部 砚台面 清代,尤其是雍正皇帝对完美品位及唯美古拙的追慕,是无与伦比的。再兴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不仅精细著称于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堪绝妙。《清宫档案》载,雍正时期偏爱颜色釉瓷器,故占有相当大比例。此种青金蓝釉,就是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在仿钧釉时,同景德镇官窑瓷匠,尽展其卓技巧艺,以乳白釉为底釉,在其上吹洒钴蓝釉料,再罩透明釉,在高温中烧制,器...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元,通高24cm,口径14.5cm,足距10cm.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细腻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这只金代定窑白釉刻花莲花纹盘(见图),高3.4厘米,口外径18.3厘米,足外径6.3厘米。盘口呈圆形,芒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施白釉,釉色泛米黄。器外壁光素无纹饰,器内刻一株线条自然流畅、生动有趣的莲花。 细心探究和考证,发现该器有如下几点特征: 釉层稍厚,但一些部位仍可见旋坯纹。积釉明显,其中盘内壁、内底有三处明显的积釉痕,一处积釉面积较大,盘口沿外壁、底足周围积釉明显。盘外壁泪痕自然流淌...
这件酱釉白花三足炉(见图),高9厘米,口径16厘米。器型为敛口式三足炉,形体较矮,腹部圆鼓,三足短小粗壮,三足底部露胎。炉内施满白釉,炉外施酱色釉,釉面肥厚,莹润光洁。炉身外壁饰以白彩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间以飞虫、小鸟等点缀,画面丰富而生动,笔法简练而流畅。其酱釉与白花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图案的立体感。值得一提的是,此炉周身均未见款识,从它的造型与绘画风格看,应为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产...
钧窑天蓝釉罐,元—明初,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元,高4.7cm,口径21cm,足径9.9cm.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 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高8.5cm,口径18cm,足径6.4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现出如火焰蓝光般色泽,鲜艳夺目。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此种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釉色。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径23.7cm,足径7cm。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碗内有红斑装饰。 用花瓣作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兴盛,延续到以后各朝。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对实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蓝釉白龙纹盘,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里外施釉,釉色青白。瓶口以釉里红为饰,颈及腹下部各有两道刻划弦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以釉里红为地刻牡丹纹。 此瓶造型挺拔清秀,红釉鲜艳而晕散,呈现出元代早期的特点。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底露胎,胎细白。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纹,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 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这对清初期铜胎彩釉描金童子掐丝珐琅座摆件(见图),高23.5厘米,材质优良、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均由圆雕塑铜胎彩釉描金童子像和四方形铜胎掐丝珐琅台座两部分组成,其中圆雕塑铜胎彩釉描金童子像是摆件的主体。 铜胎彩釉是金工与漆艺相结合的艺术品,以铜制其胎,彩釉髹其表,将二者巧妙结合。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该摆件的主体圆雕塑铜胎彩釉描金童...
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元,高3.2cm,口径19.4cm,足径11.9cm。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足墙内外均斜削。内壁模印云龙纹,龙五爪。盘心刻划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胎细白。内外均施红釉,口沿及纹样凸起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圈足内无釉。 元代红釉瓷器传世很少,此盘通体红釉纯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难得的佳作。 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当时只是偶尔制作。只有到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