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复的七大问题(一)

  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考古研究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和商业交流修复。商业交流修复,顾名思义,就是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的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风貌,使其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种修复要求技术水平极高,它要把损坏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还要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

  在现今艺术收藏品中,书画破损了有装裱师,青铜器锈蚀了有青铜修复师;唯独作为收藏中大项的陶瓷,在社会上却很少见到有陶瓷破碎了找修复专家的情况。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古陶瓷修复的重要性。作为古玩收藏的一个大项,古陶瓷正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追捧,其价格只涨不跌,许多明清之物更是日涨千金,被称为收益最高的项目投资,大有超越房地产和股票之势。然而,古陶瓷本身易碎,且随岁月的流逝,难免会磕磕碰碰,造成器形的破损或残缺。如果破碎后不及时修复又保存不善,那么时间一长就有可能会丢失其残缺部位或因互相磨损而缺失边角。瓷面有了冲口,长年不修补也会自行扩大。这样一来,藏品不但不会升值,反而是越捂越贬值。古语说:“瓷器破半边,不值半毛钱”,而在现今收藏中,古瓷器一旦有了破损,其价值还不到整器的十分之一。思量其价值,就需要假借修复专家的妙手回春,才能使破损的古瓷重新恢复原来面目。

  然而,由于陶瓷商业修复刚刚受到世人的重视,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问题一:修复人员极少

  目前中国的文物修复状况不容乐观,全国现有2000余万件亟待修复的文物,其中陶瓷占一半以上,这还不包括收藏者手中的文物。而目前国内真正接触古陶瓷修复的人不足200人,大多技术粗糙,难以还原古瓷之本来神韵,且多在博物馆工作,真正技术精湛能够达到商业修复的古陶瓷修复师也就几十人。目前仅知的只有上海博物馆的蒋道银、南京博物院的王勉,古陶精舍的于爱萍,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的邓廷毅,北京的毛晓沪,首都博物馆的吕淑玲等老专家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是远远不能满足收藏家的需求。

  问题二:修复时间长

  商业修复要求修复后的文物不论在器型、色泽、甚至纹饰上都必须在直观上完整无损。因此,严格意义上的陶瓷修复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仅一厘米左右的裂缝或缺口,如仅用手工的话,就断断续续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来精心复原;如果再大一些的缺口甚至残破器物,就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修复。南京博物院王勉老师曾为首都博物馆修复过一件元青花龙纹碗,断断续续修复了一年之久。这样,陶瓷修复时间过长,便不利于陶瓷的大宗修复。

  问题三:陶瓷商业修复无标准

  陶瓷商业修复的过程与博物馆展览修复一样,都要经过清洗、拼对、粘接、配补、加固、打底子、作色、仿釉、作旧等过程,但是这里面隐藏了一个打磨的过程。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是无损伤修复,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而陶瓷商业修复则没一个固定的标准。在陶瓷商业修复中,如修复水平不到,则不利于展览交易,如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破坏文物。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的为多。虽够不上商业修复的标准,但还基本上还原了陶瓷的本来面目,也不会对陶瓷有太大的损伤。所以,如果不是为了交易,陶瓷商业修复还是可以用高水平的博物馆展览修复来代替的。就如2005年首都博物馆修复的上百件文物,修复水平之高,可以说件件都够得上真正的商业修复。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热修复”,他们凭借高超的制瓷技术,对陶瓷进行再造修复。他们大多对原器物进行大面积的损伤,通过接胎、接底,补胎、补釉、重新做彩和作旧来进行修复。这样的修复可以达到商业交易的目的,但要求对陶瓷进行回炉重烧,进行火的洗炼,已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原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已不复存在,这就等于重新烧制了一件陶瓷。如果修复后的陶瓷进入拍卖场或市场交易,我们将很难对其进行鉴定,这样不仅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同时也使原本就混乱的艺术品市场雪上加霜。因此,作为收藏者应坚决反对这种高仿式修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