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英国《卫报》8月26日报道,波兰干旱导致河流逐渐枯竭,已达历史最低水位,但意外让一批历史文物浮出了水面。 八月份以来波兰全国各地遭受到了罕见的大范围高温天气,随之而来的干旱已经使得波兰河流水位创造历史新低,但如犹太墓碑,苏联战斗机及其飞行员的残骸等一批历史文物也在波兰最长河流——维斯杜拉河里浮出水面。这些都是波兰20世纪经受的曲折历史的见证。 据报道,考古学家之前在这条河里发现了20世纪早期...
目前,由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舟山博物馆主办的“芙蓉出水——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精品展”正在舟山博物馆三楼多功能展厅展出。 此次展览分为“按图索骥“、“克拉克与芙蓉手”和“看得见的风景”三个部分,展出的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外销青花瓷。这些外销青花瓷以瓷器的造型及纹饰设计为载体,通过重复排列展示或留出某一形状装饰花纹,形成了西洋图案的味道,赋予了 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无限憧憬。 展览展出的青花瓷展示...
随着“中国考古1号”25日返回海南文昌清澜港,西沙群岛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顺利结束。作为西沙海域第二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活动,此次考古取得突出成果,其中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出水37件文物,完成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甘泉岛遗址陆地考古调查、永乐环礁礁盘外海域物理探测调查。 据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队领队邓启江介绍,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水下考古逐渐兴起,至今已经发掘了“南海Ⅰ号”“南澳Ⅰ号”“华光礁Ⅰ号”等多处海洋水下沉船遗址,出水了大批文物。这些文物由于长时间浸泡海水中,受到海水和各种生物的侵蚀与破坏亟须保护。对于海洋出水文物,随着发掘后的环境改变,文物机体中含有的大量盐分反复结晶、溶解,将会对出水文物产生较大的破坏,因此脱盐是海洋出水文物保护的前提和关键。 笔者曾参加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的海...
海捞瓷,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在历史上,中国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过去10余年,在越南的南海岸,历史上5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失事的沉船隐藏着历史的沧桑,是埋葬在海底里的一段历史片断。 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业内人士认为,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
出水的石狮子(左,“刺桐会”供图)与泉州开元寺的石狮子(右)雕工、造型十分相似 近日,央视等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海南三沙市永乐群岛珊瑚岛海域“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消息。这处沉船遗址发现274件石构件,出水37件。考古专家称,这些石构件源于清代中期一艘远洋运输船,而该船极有可能来自福建南部。 此消息,引起泉州考古界的关注。昨日,海都记者获得了部分石构件的高清图片,经泉州考古专家比对后,认为该批文...
考古工作者正在检查出水的石像 石擂钵在泉州本地常见 西沙沉船遗址 出水石构件 今年4月12日,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现场的发掘工作。 考古人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没有发现船体,遗址以石质建筑构件为主要堆积,还发现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散落在遗址表面。 据了解,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现存大小石...
今天,记者从执行西沙群岛水下考古任务的指挥船—“中国考古01”船上了解到,始于今年4月12日的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一个月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工作。 考古人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没有发现船体,遗址以石质建筑构件为主,还发现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 经过考古人员水下探寻发现,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现存大小石构件274件,本年度水下...
近日,一队美国探险家称在距离马达加斯加海岸线不远的一艘沉船上发现了被 17 世纪苏格兰海盗之王威廉·基德 (William Kidd) 劫掠的金银财宝。图为 2015 年 5 月 7 日拍摄的资料图片,展示了一块据称由海洋考古学家巴利·克利福德 (Barry Clifford) 在圣玛丽 (Sainte Marie) 小岛附近海域中的基德沉船上发现的 50 公斤(约为 110 磅)重银锭。图片来源...
元代出水瓷器 元代出水瓷器 近日,蓬莱市文物局征集到一批水下打捞瓷器,包括大小碗、碟共计98件,形同于淄博磁村窑瓷器,初步断代为元代,是当地渔民在登州水道区域捕鱼时打捞上来的。 登州水道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形成于汉代,是指从蓬莱通过庙岛群岛岛链,连接辽东半岛,转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古代航线。自唐代起,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航线,古代中国经这条航线与朝鲜...
今年年初,备受关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经历七年的保护发掘后,其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终于被逐层清理干净,船舱内层层叠叠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南海一号”又一次引来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这艘古木船和厦门是否有关联?挖掘出来的古瓷器和闽南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近日,记者特此走访多方专家,抽丝剥茧,探寻这一古船与厦门的层层关联。 珍贵如玉的德化瓷 “南海一号”发现的闽南窑瓷器...
近日,有媒体对南海一号进行追踪报道,认为从考古学角度看对沉船船体的研究意义甚至大于船上的南宋瓷器,但收藏界并不这么认为,曾经有大买家从拍卖会上买下批量的出水瓷器以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记者从市场了解到,尽管这些出水的瓷器数量巨大,但是收藏群体广大,并未影响市场行情,不过行家建议,这种瓷器属于日用器,升值潜力不大,但门槛低、有确凿记录、好玩,适合新手收藏。 瓷器国际买手陈连勇曾经把一艘在马来西亚出水...
考古现场 “南海I号”,一艘宋代沉船,2007年12月,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被“整体打捞”出水,沉睡800年后重见天日。这项“奇迹工程”也成为世界考古史的创举。 如今,距“南海I号”入住新家“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有七年。历经多年的考古工作之后,这艘承载着大量历史讯息和珍贵文物的古船,有怎样的谜底等待揭晓?日前,记者走进“水晶宫”,探访正在“苏醒”中的“南海I号”。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