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清雍正,高7cm,口径23.7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浅弧腹,里心平坦,内壁出筋12道,底下承以三足,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通体施炉钧釉,釉色以蓝色为主,其间密布星星点点的红、青色斑点,具有变化万千的自然之美。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径18.3cm,底径18.3cm。 笔筒呈圆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主题图案有两组,一组绘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飞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组绘喜鹊登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笔筒胎坚、釉润。釉里红的发色稍微不足,但正是这种缺陷所形成的层次,为画面平添几分情趣。笔筒上两幅画面的喻...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清雍正,高44.3cm,口径16.3cm,足径24.7cm。 尊圆口,粗颈,垂肩,圆腹,圈足。肩、腹相交处对称置透雕螭龙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莲纹,腹壁的主题图案是青花釉里红缠枝莲花纹,近底处绘青花釉里红仰莲瓣纹,足边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因形状如同倒放的鹿头,故又名“鹿头尊”。其造型稳重饱...
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径7.2cm,足径13.5cm。 瓶小口,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通体以釉里红为饰绘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龙。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庄,装饰手法新颖,红白二色交相辉映,海涛中腾跃的大小二龙,有“苍龙教子”之寓意。
宋代黑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宋代民间大量生产黑釉生活用瓷。宋代时黑釉瓷器的生产数量大大增加,据资料统计,三分之一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碗盘的产量很大。其中,对黑釉瓷器烧制品种最齐全的当属福建建窑。 建窑黑釉瓷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创烧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产品,品种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
胭脂红釉盘,清雍正,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
粉青釉茶壶,清雍正,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 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合,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还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径25.2cm,足径14.7cm。 碗十方形,敞口,圆唇,斜壁,下腹折收与平底相连,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鳅背状。通体施天蓝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红绘葡萄串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釉里红出现于元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稳定,因此发色纯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时期,已经完全能够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巧,故能随心所欲...
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 罐圆口,短直颈,窄圆肩,直腹,圈足。附伞形盖,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主题纹饰为釉里红凤穿花纹,其上下以青花釉里红云蝠纹、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和青花回纹为边饰。盖纽绘釉里红团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造...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清雍正,高23cm,口径11cm,足径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贴塑穿带环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底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此瓶釉色鲜艳浓重,宛如燃烧的火焰般灿烂夺目,为窑变釉中“火焰红”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处和耳部因釉层流动变薄而形成的灯草边是雍正时期窑变釉类瓷器的特征之一。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径8.1cm,足径9.5cm。 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颈、腹部各饰三道凸弦纹。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雍正时期在仿宋钧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品种,釉色比钧釉更加绚丽多彩,变幻万千。此种窑变釉一直延续烧制至晚清。这件窑变釉瓷器将铜红釉与月白釉紧密结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钧釉效果,长期以来被视为仿钧佳...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 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具艺术韵味。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乐时期同类釉色品种的产品,但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显纯润厚实。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纹,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径6——4.2cm,足径8.7——5cm。 壁瓶半圆口,长方体,半圆形足,足边沿为铁褐色。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光亮并有大开片,瓶壁凸起四组八卦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官釉琮式瓶出现于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极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时期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此时所仿制的宋代官窑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粉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