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经过六个多月的抢救性修缮,12月4日,北京延庆区大营烽火台抢险修缮工程竣工验收。 大营烽火台位于延庆区大营旧村北,妫水河畔,始建于明代,有五百年历史,烽火台为平面近方形,城台残高约18米,占地一千余平方米。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在烽火台正东5米处清理出了一处夯土芯、青砖包砌的遗址,但其具体形态和作用不明。 据文物部门考证,该烽火台原为砖石结构,即夯土外包砖石,顶部建有屋宇,四面设...
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实习生 唐依然 图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距今5300——4500年,嘉陵江流域,四川达州宣汉,气候转暖。树林中,阔叶树更加密集地长起,蕨类植物茂盛成长;潺潺流水中,鱼儿成群摇摆。这样的环境,滋养着一群土著人就地而居。他们打磨出尖锐的石器,渔猎采集而生。其中,一种尖锐的细石叶,成了最普遍的工具。——12月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通报,2015年至2016年期间,该院在...
出土的石斧。钟欣 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对罗家坝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处距今45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存,这让罗家坝遗址成为中国嘉陵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作为中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1999年、2003年、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十九大报告专门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而近几年来,在福建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考古人员的努力下,福建考古可谓是硕果累累。 明溪南山遗址 三明明溪县南山遗址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2012—2017年,福建博物院与社科院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先后进行三次正式考古发掘。南山遗址在福建省内具有重要意义,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如磨光黑陶、白...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类祖先的骨架化石,虽然大多数时候骨骼残骸至少是可识别的,但它们很少是完整。现在南非考古学家宣布发现有史以来最完整的360万年前人类祖先骨架化石。 南非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Ron Clarke教授称为这个称为“小脚”(Little Foot)的骨架具有360万年的历史。这使得它成为人类最古老的祖先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进化链中被称为南方古猿的最完整...
记者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获悉,该县近日发现三处早期岩画,初步推断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月氏、乌孙等部落的文化遗存。 肃北县文化馆副馆长赛依吉尔格力介绍,这三处岩画是肃北县文化馆文物工作者在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时发现的。三处岩画点画面共18幅,这些岩画多采用打凿的手法,线条简约古朴,画面大部分清晰可见,保存较好,主要包括动物、人物、狩猎、符号等内容。 ...
12月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两国古生物学者新近在中国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一种新的寒武纪奇异生物。这种奇异生物生活在距今5.18亿年前的海洋底部,形似现在人们常见的“毛毛虫”,科学家将之命名为“长形黎镰虫”。 本次研究领导者、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赵方臣介绍,此前发现的最早黎镰虫标本,位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距今5.05亿年历史。而此次在云南澄江动物群发现的...
12月4日,“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纪念活动”在杭州开幕。此次纪念活动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遂昌县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遂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牛津大学杰西卡·罗森教授等来自省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召开了“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
村民介绍泗州佛 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发现一尊石佛,日前,经文史专家考证,该石佛是宋元时期雕刻的泗州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传石佛由海中打捞出来 石佛呈双膝盘坐式,高约80厘米,面部轮廓清晰。发现地点距林銮渡不远。 石湖村卢进治女士介绍,这尊石佛据说是两百多年前从海里打捞出来的,以前在村里的“境主庙”祀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境主庙”遭破坏后流落民间,前些年,村民们在原“境...
好川遗址距今年代4300-3700年,其发现填补了浙西南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为更清晰地认识好川文化,触动文化的研究,4日,“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海内外高校和全国数十个省市文博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2017年,正值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199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位于遂昌县好川村岭头岗的...
化石局部 一件包含200多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前不久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的白垩统地层中被发现。由中国与巴西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这一重大发现,今天被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带领的新疆哈密科考队,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这一标本,其中16枚翼龙蛋...
宁夏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现场拍摄的马坑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12月1日,记者从召开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商周遗址专家论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今年在彭阳县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商周遗址。从遗址规模、墓葬等级、铸铜作坊看,专家推断遗址发掘的大墓系诸侯级别。 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8名考...
12月1日,我国一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这一研究成果来自科学家们发现的约300枚翼龙蛋化石,其中,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胚胎进行CT扫描和复原,逐步揭开了翼龙的生命奥秘。 翼龙孵化后或能走不会飞 这些哈密翼龙蛋化石,长6厘米,宽3.5厘米左右,比鸡蛋略长略窄,与现存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软壳蛋”极为相似。科考团队介绍,其...
陪葬车马 央广网银川12月3日消息(记者廉军)记者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宁夏彭阳新集乡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获得重大进展,发现商周诸侯王级墓葬,近日经专家论证会认为,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近年来我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将六盘山地区建制史提前近1000年。对研究探讨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对西部边缘地区管控、商周时期的西北边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大价值。 据介绍,今年4月...
12月1日在彭阳县商周遗址发掘现场拍摄的马坑。新华社发 新华社电 记者从1日召开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商周遗址专家论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今年在彭阳县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姚河塬商周遗址。从遗址规模、墓葬等级、铸铜作坊看,专家推断遗址发掘的大墓系诸侯级别。 姚河塬商周遗址考古队队长马强说,遗址面积62万平方米,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遗址、铸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