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21日,常山县文广新局、县消防大队成立联合检查组,赴里择祠、德川行、方文彬故居和李昭炜故居等县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和消防安全培训。 此次重点检查了各文保单位灭火器、疏散指示标志等配备情况,以及管理人员值班、履职情况。检查组要求各单位及居民住户切实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火源的监督管理。现场,检查组还组织居民住户进行了灭火器使用、火灾疏散等项目培训...
日前,国务院批复龙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意味着,龙泉现成为全国第132座、浙江省第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丽水市第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什么样的城市才“够格”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申报城市必须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要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
遗产编号 ⅳ―92 所属地区 辽宁·锦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
遗产编号 ⅳ―77 所属地区 四川·南充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四川省南充市 申报日期 2006 灯戏•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用农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南充是它的发源地。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流行于阆中...
遗产编号 ⅳ―78 所属地区 云南·玉溪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 申报日期 2006 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
遗产编号 ⅳ―79 所属地区 山东·德州·临邑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东省临邑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一勾勾”戏,...
遗产编号 ⅳ―80 所属地区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藏戏•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
遗产编号 ⅳ―81 所属地区 西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西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门巴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由此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
遗产编号 ⅳ―82 所属地区 广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
遗产编号 ⅳ―84 所属地区 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贵州省册亨县 申报日期 2006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布依戏的音乐曲调有【京调】、【起落调】、【翻演调】、【...
遗产编号 ⅳ―85 所属地区 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贵州省威宁县 申报日期 2006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
遗产编号 ⅳ―86 所属地区 云南·德宏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
遗产编号 ⅳ―87 所属地区 河南·濮阳·南乐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南乐县 申报日期 2006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
遗产编号 ⅳ―88 所属地区 山西·运城·临猗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临猗县 申报日期 2006 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主要流传于晋南河东一带,与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江西·上饶·弋阳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弋阳县 申报日期 2006 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